任军锋读《娇惯的心灵》:偏执易感的心智与误入歧途的大学(9)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从大学本身的组织来看,现代“巨型大学”(multiversity)在功能上日趋多样,其运营方式日趋公司化。校园官僚事无巨细,维稳思维压倒一切,各种行政控制无所不用其极。为了防患于未然,过度监管,对任何引发所谓“危险”的言论严加管控,这在客观上助长了举报文化甚嚣尘上,致使教授在课堂上经常提心吊胆,生怕说错话动辄得咎,引发校内外舆论的声讨,致使大学校园人人自危,信任流失。大学校园也因此不断滋生出一种“受害心态文化”,人们变得敏感易碎,见火就着,当事者在面对冲突时,第一反应便是向第三方即大学行政当局寻求救济,这就使他们日益对大学行政当局产生本能的“道德依赖”。
回归大学的初心使命?
如何使误入歧途的大学重回正轨?回归大学的初心使命?《娇惯的心灵》的两位作者的写作旨趣,绝非基于道德主义式的社会批判,而是直面问题所在,揭示问题之根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建言献策,号召人们以身作则,积极采取行动。
《娇惯的心灵》行文至第四编,首先聚焦进入大学之前的青少年的教育之道,其次则是寻求大学教育自身的革新之道。尽管都是原则性行动建议,却极富针对性,作者意在开启一场家长、中小学和大学教育者之间的建设性对话,使家庭、学校、大学对青少年的教育彼此有效衔接,形成合力,共同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为了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心智韧性,克服脆弱人设,需要家长和学校有效节制安全主义的思维惯性,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时间,嬉戏玩耍,组织夏令营以及课外俱乐部等等,使他们在无人看管的条件下逐步积累反脆弱的经验,养成与人相处、相互说服的基本技能,学会自己判断风险,并自觉规避风险,遇到问题,能够管理情绪,保持冷静,寻找解决之道。通过各种途径使孩子养成自觉反思,换位思考的习惯,通情达理,智性上保持谦逊,追求共性的身份政治,而不是寻找敌人的身份政治。
对青少年来说,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的关键转折。为了使这一过渡经历必要的缓冲,两位作者提出,进入大学之前,孩子们应当工作或服役一年。在这一“间隔年”期间,孩子离开家长,独自工作和学习,探索个人兴趣,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心智尽可能成熟起来。在两位作者看来,这不仅可以作为孩子的“成人礼”,而且有助于逆转政治社会日趋极化的态势:
无论这个“间隔年”是用于公共服务还是工作,只要青年人愿意离开他们从小长大的地方,到一个和自己熟悉的美国环境截然不同的地方去,踏踏实实生活一年,美国民主政治的极化状况就能得到改善。(349页)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