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盘”自述:要不是因为美食,我不过就是另一个老外(2)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像在打仗。它所暗示的潜台词是“在中国太难了”,所以,谁待在这儿最久,谁就“赢了”。谁最能长久地“忍受”在中国的生活,谁就会成为外籍人士中的“老大”。就像两只狗在嗅对方的屁股。
泡泡圈规则:中国通
即便在外来者中间,也有内行人。这是人的本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他者”来帮助我们感受自己的归属感。我们有3套阶级划分法来实现这一点,并依此顺序:以融入中国为标准划分出的阶级,以社会身份划分出的阶级,以语言划分出的阶级。
比如,第一次见面的3名外籍人士的这段对话——
外籍人士A:你来中国多久了?
外籍人士B:哦,我7年前来的。
外籍人士C:哇,这么久了!我是2019年疫情前到的,之后就一直在这里。
外籍人士B(对A):你来这儿多久了?
外籍人士A:我快3年了。
社会秩序已然明确建立起来了。B已荣升“高阶”外籍人士,以其明显的“承受”能力和所谓的“深厚文化知识”在此番竞争中“获胜”。从此以后的所有谈话中,如此获胜的人必会被尊称为“中国专家”,得到的恭维包括“那时候肯定大不一样吧!”这种话。
A已被确立为“中阶”外籍人士,但凡开始谈论对中国的看法,不管什么话题,A都必须先承认B“更了解内情”。比如,“我在这儿的时间没你长,但我认为中国是……”
当然,外籍人士C是可以发表意见的,但不会被大家认真对待,因为他还没有获得足够的“中国经验”来挑战A或B。而A和C无论如何都不会反驳B。
参与这种社会竞争的包含但不限于在中国待足一年的人。没有最低时限。在中国生活了6年的外籍人士会看不起在中国生活了6个月的外籍人士,以此类推,在中国生活了6个月的外籍人士又会看不起在中国生活了6周的外籍人士。来了6周的老外会自我安慰:反正我不是游客。游客则被彻底忽视。
泡泡圈规则:外籍专家
我们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在我们各自的母国,社会秩序通常是明确的。有蓝领——公交车司机、护士、园丁、干手工活儿的,也有白领——对着电脑、在办公室工作的人,还有精英——名人、政客、成功的商人。
但是,公交车司机和护士不会成为在华外籍人士。名人和政治家也不会。所以,就由我们来填这个空。
英语老师成了我们圈内的公交车司机和垃圾工。我们看不起他们,因为他们除了会说生来就会的语言,没有其他技能。(这是不对的,也不是我个人的观点,这里说的是通常意义上的群体外籍人士。)他们只比游客高一级——只是不想离开的游客,接受了他们唯一能接受的工作。他们往往是短暂的过客,在中国签的都是短期合同,所以,在前文所说的竞赛中根本没有竞争力。他们赚不到多少钱,因而也得不到多少尊重。他们是社会底层的人。(国际精英学校的老师相对而言能得到更多的尊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