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盘”自述:要不是因为美食,我不过就是另一个老外(7)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当时,关于中国美食的英文资源非常少——至今仍不算多——但只要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我都读了。我了解了八大菜系和江南美食的历史渊源。我把海鲜市场和水果摊当成教室,学习陌生食材的名称和用途。
我发现了一本关于上海锅匠的书,非常赞赏书里拍摄到的那些匠人。那时我有一个来自山东的女朋友。那本摄影书里没有制锅匠人的联系方式,她发现了绣在匠人兄长工作服上的名字,虽然不完整,但她以此为线索找到了他们。那就成了我为第一本杂志写的第一篇文章。我一直和这对兄弟保持联系,直到10多年后他们退休。
有位年长的中国记者江礼旸把我纳入麾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就是美食文章作家了;我们每每走进一家餐馆,大家都对他敬慕三分,那场面会让你惊呆!厨师们、经理们无不轻手轻脚地进入餐厅,向这位戴着眼镜、穿着背带裤的矮个子老人鞠躬致意,俯首听令。当他解释这道菜或那道菜为何成功、为何独特、为何失败时,我就坐在他身边;所以,我找来中国朋友作陪,好让他们为我们翻译。
锅匠、江礼旸、会说英语并且巴不得把他们的家乡美食介绍给我的中国朋友们——是他们把我从泡泡圈中拉了出来。如果我想了解中国美食,就必须和中国人交谈,而中国人,按理说都是在泡泡圈外的。这很简单。食物就是我与中国之间的桥梁。
焦点几乎不太会集中在我觉得好吃或恶心的东西上。食物作为一个课题,让我感兴趣的不是味道,而在于——食物是一种语言。了解中国人如何烹饪、中国人注重餐桌上的哪些因素,都能帮到我了解历史和文化,以及孕育出这种人文历史的社会。食物,其实只是个借口。在内心深处,我是一个好奇心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有些朋友告诉我,他们会在我们交谈后觉得自己好像刚刚接受了一轮采访。还有一次,第一次见面的人问我是不是在面试他。我对别人、包括别人看重的东西很着迷,还会和我看重的东西对比一番。我不求认同,只求想法。我喜不喜欢吃海参根本无关紧要。但中国人重视海参的事实很重要,因为那能让我明白它的价值。我也不在乎海参的味道如何,我想知道人们怎么会想去吃海参,这能让我明白他们有怎样的世界观。
写作,好像给了我一种许可证,让我可以去问人们一些在正常交往中会显得很过分或很尴尬的问题。这显然是一种掩护,虚掩了我想采访别人的本能倾向。食物只是让我们开始交谈的破冰话题。一开始,我们聊聊你做的炒锅的价格,为什么手工炒锅更好;聊到最后,我竟然知道了城管的善心、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还知道了你女儿坚持要你出钱上大学,好让她的同学们不要认为她家很穷(尽管确实如此)而需要奖学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