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百家故事(4)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后来他到了中科院,2004年开始关注留守与流动儿童的心理创伤问题。他发现这些孩子常常面对的是很糟糕的家庭、父母不稳定的婚姻关系,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他试着做过一套心理健康课程,教他们怎么对待友谊、怎么对待学业负担、怎么对待校园霸凌,拿着这套课程到各地去培训心理教师。但他发现,一是心理教师太缺乏,二是孩子们现实生活里面临的问题,太沉重了——心理课程根本无力回天。他甚至试过和中国移动公司合作,编辑一些教父母如何与子女沟通的短信,定位在工地附近,用基站发给附近的人。可以想见,这种方法也收效甚微。
一些孩子会在流动的状态中走向极端。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学者沈纪在论文里写到,她在北京一家青少年社工事务所实习时发现,她接触的青少年犯罪案例里,超过八成都来自非京籍的流动少年。但刘正奎也记得,他在调研时还会遇到一些个例——那些孩子在逆境中不仅没有出问题,反而成长得更好,他们聪明、有天分,有自己看待和处理困境的方式,他们更坚强,更懂疾苦,也有韧性。
当时的北京,打工子弟有六十万,最棘手的就是入学问题:要么没地方就学,要么质量非常差。几乎是同一时间,2010年,北大教授宋映泉开始做一个研究,跟踪了北京1866名正在上初二的打工子弟学生,想看看他们初中毕业后将流向何方。五年后,这些孩子里只有不到6%上了大学,只有3%左右的孩子考上了一本或二本。宋映泉在他的报告里评价这个数字:「在统计学中,在5%的水平上发生的事件基本上算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个群体上大学的比例实在是非常之低。」
刘正奎当时想,从概率上来说,人群中有3%-5%的超常儿童,不分地域与出身,打工子弟中这些有天赋的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好的受教育机会,非常可惜。
讨论了一年多,项目开始调研,车在北京尘土飞扬的城中村里开来开去。打工子弟学校最主要的问题是师资,有些校长本身就是体力工作者,或者是菜贩子,支个菜摊儿,顺便收点钱带带孩子,开着开着就成了学校,也没有资质,孩子就这么散养着。
青云计划第一届的学生李小溪,跟着父母在北京「流浪」过好几年。她是江苏连云港人,两岁就到了北京,在丰台区读过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教室就是一间普通的居民平房,学生多,人挤人,中午排队吃大锅饭。读了一学期,学校就拆掉了。后来又去朝阳区金盏乡上过学,校车是废旧的面包车,每天拉满满一车学生。每次路过十字路口,司机就喊站着的学生全部蹲下,怕被执勤的交警看见。家长老师都知道有隐患,但也没办法。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