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大剧院》:裂隙中的“新左翼文艺”(3)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或许,恰恰相反,它不是礼拜六派在租界孤岛的复活,而是被填补为左联领导下的革命文艺——尽管左联已在1935年解散了。但不管怎样,不同的意义系统借助观众,处在争夺这一位置的争斗当中。
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关键情节,诸如于堇告诉养父休伯特错误的情报,完成任务后选择回到剧场并赴约,意义同样是不确定的。这些漂浮的能指最终所构成的链条,决定了我们对主要人物以及影片的最终理解。于是观众的任务似乎变成了拼图:将这些漂浮的碎片拼合为一个统一的画面。
例如,观众完全可以试图将于堇的选择纳入到国族主义的意识形态秩序中去。于堇告诉养父错误的情报,是为了加速日本与美国方面的战争局势,逼迫美国尽快对日宣战,以减少中国的损失。在这里,于堇充当了一个爱国女英雄的角色,她顺应自己的中国国族身份,从而背叛了作为盟军利益代表的父亲——我们作为观众很容易这样想。或者,这种欺骗也可以被理解为爱无法得到满足的一种报复。于堇对养父将自己作为间谍加以利用心存芥蒂,因而在最后一刻背叛了他。而按照这种理解,休伯特的错误在于没有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无私”地去爱她。我们甚至可以在这里得到尼采的提示:“期待爱的回报,不是爱的要求,而是一种虚荣。”但是,这种理解是将于堇纳入到一个父权制家庭中的女儿角色的秩序里去了。实际上,我们在虹影的原著当中可以发现,于堇的形象正是被这两种意义所填充的。
甚至,为了回避日军的搜捕,虹影笔下的于堇宁愿从国际饭店的房间跳楼自杀。而作者强调这是为国牺牲。影片改变了于堇的死,但却仍然无法让观众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当她重返剧场的时候,她难道不是在拯救自己的民族同胞,并与日本侵略者枪战吗?当她前往船坞酒吧赴约时,她难道不是打算献身于与谭呐的爱情吗?若作如此理解,这里的确是对尼采警句的仆从式的迎合:不计回报,而是付出。为着国家和情人,这个女人确实应当这样牺牲的。好像这样,我们就能够代替于堇,去领略一种真正的光荣。这不正是我们从意识形态的偶像身上获得的吗?
问题是,我们无法从这种编码游戏中获得快感,或者说获取完成这种统合性游戏的奖赏。从带有间离效果的戏中戏,到面具式的“僵硬”表演,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真相迟迟没有显露。她真的爱自己的前夫吗?或者她爱的是导演、养父乃至那个日本人?她爱的是她的国家?这里没有答案,影片没有给予任何刺激——极度不友好。在这里,它不配合这种意义缝合的工作。当影片结束,我们好像获得了意义,但我们感到虚空。这就是影片试图带给我们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