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故事之——沈阳机床3:“i5”的力量(3)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机器人项目本来没有人安排,是朱志浩挤出其他资源做的,他也没告诉沈机,怕那边给他下任务和指标。不过,2015年上半年,朱志浩看到关锡友因为一些体制上的事太郁闷了,就想让他兴奋一下——“我说给你看点好玩的东西吧,他一看就来劲了。”
不久,关锡友就把那个能倒咖啡的机器人搬回沈阳了,估计他没少对来访者炫耀一番。
3、把董事长看呆了
朱志浩在最初几年里不愿意招收女生,但后来两位小女生改变了他的看法。
一位是浙江大学数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居然能在试验车间的机床旁边趴上一天去观察,后来被美国一个好大学录取也没去。
另一位是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博士毕业的小女生,学的是工业服务,2011年加入上海团队后(2010年曾在此实习)因工作需要就去做插补算法,而且因为用心就做进去了。公司买了一台美国的激光检测仪器,让她去做测试。这位小女生在使用这台仪器的过程中经过琢磨发现了点儿什么,就告诉朱志浩说,那台仪器的算法好像能够倒推出来。朱志浩让她试试看,结果她真的把仪器的算法给倒推出来了,受这种算法启发,当时正在解决机床加工精度问题的几个“孩子”就开发出来一种双向补偿算法。他们没有想到,就是这种算法让大吃一惊的关锡友最终相信数控系统做成了。
回到2013年8月末,一位国家领导人要到沈机视察。沈机为迎接这次视察决定展示采用自己数控系统的机床,关锡友亲自在现场做测试。关锡友回忆说:当机床开始加工后,“我一看那机床我自己就傻了,我说俺这机床有这么好的精度吗?”(别人的形容是“把董事长看呆了”。)
当时加工精度达到正负3个μ之间。关锡友在车间干过10年,他一直最头疼的就是精度问题,怎么整都整不好;与国外竞争也吃亏在这里,日本机床的加工精度是正负5个μ之间,但中国机床就是不行。要知道,精度达到正负6个μ之内的机床已经属于西方对中国严密封锁的范围。
4、“你们做了一个伟大的发明,你们知道吗?”
面对关锡友的质疑,现场操作工人有点“炫耀”地告诉他说,这个系统的运动补偿是自动的(其实就是双向补偿)。关锡友不相信:“我说这不可能,这个怎么可能是自动的呢?!然后,我就给老朱打电话,我问这个误差补偿算法谁做的,他说是4个小孩儿做的。”
于是,关锡友立刻让“4个小孩儿”从上海坐飞机到沈阳来见他,第二天晚上请他们吃饭。
席间,关锡友问他们怎么做的:“他们说不知道啊。我说你们跟谁学的,他们说跟谁也没学,也不知道老外的算法是咋弄的。我说你们怎么就认为这样可行,他们说我们认为也可能行。我说那也可能不行啊,他们说那就不知道了——他们说不知道啊!”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