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故事之——沈阳机床3:“i5”的力量(6)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其实,质疑“i5”数控系统的真正原因是它“长得”不像外国巨头的数控系统。2013年,上海团队以“i5”系统申报国家“863计划”,申报的课题名称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智能数控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但审批单位认为“i5”不能被称作“智能数控”,原因是其没有足够多的传感器。最后,立项的名称不得不改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机床控制系统的研究”(项目后来没有得到资助)。
2015年上半年,新华社内参报道了沈机开发“i5”数控系统的情况,有领导批示让科技部的专家调查核实此事。于是,就有了科技部专家在沈机与被临时叫来的上海团队成员之间的对话:
专家问:“你们的技术渊源是德系的还是日系的?”
“小孩儿”们回答:“我们的技术既不是德系的,也不是日系的,是我们自己的。”(专家们满脸不屑:这怎么可能?!)
专家又问:“你们系统的哪些技术是核心技术?”
“小孩儿”们面面相觑,商量了一下答曰:“我们认为都是核心技术,就像人一样,五脏六腑、耳朵、鼻子、眼睛都是系统的一部分。”
调查组走后再无下文,可见专家们对“孩子们”的回答有多失望。那些质疑的专家都是中国数控机床界的执牛耳者,有话语权,能够影响科研资源的分配。但奇怪的是,这些专家的权力和地位恰恰来自一个事实:他们从来没有开发出来过有用的数控系统。
有点悖论吧:怎么能有人会因为失败而获得权力和地位?
解开这个悖论的逻辑是这样的:失败是因为总是跟着外国人的屁股后面——用理论语言讲,这种研发模式就是跟随外国的技术轨道,目标是缩小与外国技术的差距(由技术性能指标来衡量)。
但无论能把技术差距缩小到什么地步,这样开发出来的数控系统永远都会比外国的系统差一点点;对于用户来说,没有人会用差一点点的机床,于是缩小了与外国技术差距的数控系统就无法在市场上生存,除非卖个白菜价(但卖了白菜价也就丧失了改进和提高技术的后劲)。
不过,在官方的思维也落入跟随模式的条件下,这种长期的失败所证明的反而是开发数控系统太难了;既然数控技术是如此的高不可攀,所以这些从来没做出来过有用数控系统的专家就太宝贵了,于是他们被聘为政府的顾问。
“i5”数控系统的开发恰恰证明他们的道路是错误的。因此,如果他们承认“i5”数控系统是成功的,那不就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吗?苍天之下,岂有此理?
7、只能在市场上证明自己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