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义(崔栢滔)季氏篇第一章(3)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按语】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纷纷效法。不久,鲁三桓命孔子为司空,很快,孔子由司空转任司寇,鲁定公十四年,司寇孔子摄行相事。
经历了春秋两百余年的动荡,此时的周天子逐渐沦为仅仅是一个名称和符号了。
到了东周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把人们从天道的束缚中渐渐地解脱出来,礼乐制度对人们欲望的约束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膨胀的私欲就像出笼的老虎,横冲直撞,这注定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欲望获得解脱的列国诸侯贵族统治阶级,把指引人回复天道的礼乐制度抛在脑后,私欲驰骋之下。他们中有的雄才大略,蓄势积能,谋求威加四海,扩张自己势力范围;有的抛却廉耻,极尽荒淫,驰骋欲望,沉湎酒色;也有的安富尊荣,平庸无能,无所作为,如此等等。
鲁国处在齐、晋、楚、吴合围之中,在地缘政治上,鲁国处于弱势,继齐、晋、楚称霸之后,南方的吴国这时已经击败楚国虎视中原,与之接壤的鲁国成为他入主中原的第一个障碍,东方的齐国虽然雄风不在,也仍然把侵袭鲁国作为转移国内矛盾常用的方法,在此消彼长的国际环境下,鲁国始终面临重新站队问题,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风云变幻的形势下,鲁国已经面临亡国之忧。
在鲁国国内,自季文子开始,以季氏为首的三桓专擅国政,鲁君大权旁落。自鲁昭公在昭公二十五年被迫离开鲁国,到他去世的长达八年的时间里,鲁国更是长期处于君主缺位的状态。幸赖礼制的大防尚在,迫于礼乐文化的压力,季平子不敢公然篡位,但是他实质上代行着君权,而且事实上,鲁国四分公室,季氏一家就独有其二。鲁定公嗣位以后,季氏并没有归政给鲁君的意思,君位仍然形同虚设。三家带头破坏礼制,他们的家臣也纷纷效尤,直到定公五年,季平子去世以后,季氏家臣阳虎劫持季氏家族中年幼的继承者季桓子,逼迫他交出国政,这样,作为陪臣的阳虎,也实现了自己执国政的事业目标。
礼制是道义上的正义,三家败坏鲁国的礼制以后,就丧失了道德上的正义,这样以后,他们内心中其实也并不踏实,于是,分别经营自己的封邑,加固城墙,随时防范不测。礼是治国之重器,亲手把它打碎,自己确实没有了束缚,显得一身轻松,可以为所欲为而没有了顾忌,可是这样也有不好的一面,亲手打碎礼制的人也没有办法用礼制来有效地约束别人。三桓身为上卿,工作生活在鲁国都城,选派自己得力的家臣经营自己的封邑,却接连不断地发生家臣凭据封邑叛乱的事件。季氏的家臣阳虎在取得鲁国国政之后,进一步联合和收买三家的家臣,密谋叛乱,企图凭据建有坚固城防的三家的封邑,彻底清除鲁国的三桓势力,虽然阳虎最终失败了,但是,给三家带来的打击却是沉痛的。这曾经是他们破坏礼制给鲁君造成的痛苦,而现在,他们自己也深深地陷入到这种痛苦之中,这使他们认识到礼制对于维护自己地位的重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