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义(崔栢滔)季氏篇第一章(5)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以夹谷之会为代表的一系列外交努力,扭转了鲁国外交的颓局。
这时孔子在中央政府中任职司空,在取得了国际间的生存空间后,孔子主要致力的应该是民生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积累民利,使贫弱的鲁国稍稍恢复一下元气,才可以对它实施更大的手术。
鲁定公和鲁国实际执政者季桓子,都对孔子非常的赞赏和信任,在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五十四岁时,受季桓子的委托,孔子以大司寇身份代理季桓子处理国事并参与国事的讨论,这就是《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和“与闻国政”。在鲁国的贵族统治集团中,除了有名无实的鲁定公和掌握实权的季桓子,这时的孔子可以说是第三号政治人物了。大概《公羊传》中所谓“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说的就是孔子和季氏之间的这段政治“蜜月”。
这样,孔子开始了他大刀阔斧的改革新政。孔子认为,鲁国政治混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定公虚位、三卿擅权,三卿之家又是家臣垄断。孔子开出的处方就是:强公室(提高鲁定公的实际统治权力)、抑三卿(使大夫恪守臣道,不得僭越国君)、贬家臣(使家臣效忠于大夫,不得僭越大夫),在鲁国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秩序,使人人各有其位,各安其位,然后以“仁政德治”的鲁国为基础,扩大“仁政”影响。尊天子,服诸侯,使天下恢复完整统一。《孔子家语·相鲁》记载,孔子任中都地方首长时,鲁定公曾经问孔子:“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可见孔子的抱负和自信。
具体的执行是从堕三都开始的,堕三都直接的目的就是抑制家臣。所谓上行下效,三桓对公室的无礼,直接导致了对要求家臣忠诚于三桓的正义性的质疑,由此引发的诸多矛盾,都在三都中具体地突出出来。“三都”是“三桓”在自己封地内经营的三个防御性的城堡,即费邑是季孙氏领地城堡,郈邑是叔孙氏领地城堡,成邑是孟孙氏领地城堡。“三桓”都工作生活在国都曲阜,当时这三个城堡都是委托家臣来管理,三桓本想以此作为自己的大后方,通过家臣控制,但是,实际上却为他们的家臣所掌握盘据,并常常据此对抗“三桓”。三桓对此感到十分不安,由此引发的很多深层次矛盾,在当时,已经成为鲁国政治中的主要矛盾。
昭公十四年,南蒯以费叛;定公八年,阳货以费叛季氏;定公十年,侯犯以郈叛叔孙氏,这样事件的接连发生,使得三家马上同意孔子拆毁三个城堡的建议。子路为季氏宰,直接实施这一行动。
拆毁叔孙氏的郈都进行得比较顺利,拆毁季孙氏的费都时,身为费宰的季氏家臣公山不狃(此时他内心中已叛季氏而并没有暴露出背叛的迹象)的反应激烈。公山不狃伙同叔孙氏庶族叔孙辄,乘鲁都(曲阜)空虚,纠合费人先发制人,进攻曲阜。鲁定公与三桓惊荒失措,逃入季孙氏家,躲到“季武子之台”上。叛军来势凶猛,一度攻入季家,已经有流矢飞到了定公身旁,形势万分危急。孔子指挥若定,化解叛军的进攻,待叛军攻势销竭,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二大夫率部组织反击,追杀数十余里,败叛军于姑蔑(今山东省驷水县东),公山不狃、叔孙辄逃亡国外,孔子指挥乘胜堕毁了费邑。接下来堕孟氏的成邑(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时,孟孙氏(孟懿子)开始时是赞成堕都的,却受到孟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没能成功,堕三都至此半途而废(《史记·孔子世家》)。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