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实施教育惩戒,教师“戒尺”为何难举?(3)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其实,家长也很矛盾,一方面希望老师管严一点,另一方面要求不能伤害孩子,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南京市民李女士的孙女今年上幼儿园大班。一直以来,她家的教育理念比较开放,给孩子的压力也不大。她说,孩子平时活泼、乐观,有时候犯点错被老师罚站,还能哈哈笑,所以她也不太在意老师的合理惩戒,更不会上门找老师理论。她认为,教育本身就有惩戒的可能,孩子犯错得到惩戒是天经地义的,问题在于家长怎么看待惩戒的后果。家长如果觉得惩戒得对,就不会去找老师,该怎么消化就怎么消化,但是现实中没有多少家长能做到。“说到底,孩子心大,家长心也就大了。”
南京某小学低年级老师徐艺(化名)说,学校之前是不认可老师对孩子的任何惩戒形式,主要觉得孩子是发展变化的,也不希望引起不好的社会舆论。但自从《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出台以来,学校也理解一线老师管理的难处,以及少数孩子的不良影响。对于老师合理使用惩戒权,目前学校一般是认可的,但多次开会强调,让老师学习使用的“合理合规”。
2021年3月1日起实施的《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明确为一种基于教育目的的教育行为。其中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教育部制定这一规则传递了明确信号:合理的教育惩戒是有必要的。记者采访有关各方,普遍认可这一点。
根据程度轻重,《规则》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从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直至对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停课停学等,都被纳入合理范畴。
教育惩戒呼唤家长深度配合
一面是教育主管部门希望将“戒尺”交给老师,一面却是一线的老师们摆摆手、摇摇头,不愿接过“戒尺”。
一位调处过一批教育惩戒案例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好实施的一大原因是:没有人能说清哪怕一次惩戒是否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这导致一些老师心态偏“佛系”。“大家担心的是,万一孩子受惩戒后有什么不良影响,谁也承担不了后果。”据他了解,有些案子中老师虽然实施了合理的教育惩戒,也仍受到批评,甚至抑郁、离职。“这就像中国人做菜,经常说用盐少许,这个量谁说了算?”
镇江市民余斌(化名)的孩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据他观察,孩子的任课老师不会采用高强度惩戒措施,顶多罚站、留堂。“其实,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不知道教育惩戒的边界在哪,惩戒的度也很难量化。家长一般都会以自己的观感去评判教育惩戒是否过当,而教师也不想激化矛盾,只要学生不在学校里出事,爱咋地咋地。”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