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实施教育惩戒,教师“戒尺”为何难举?(4)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姚荣认为,惩戒教育的弱化甚至丧失,与家长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家校关系的变化都有关系。徐艺接触的大部分家长都支持理解老师,但家庭环境千变万化,加上孩子转述不清、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可能会带来误会。“教育需要多方配合,尤其是家校合力,教师的合理教育惩戒也需要家庭的配合。”
“眼下,很多老师基本不使用惩戒,准确地说是不敢使用惩戒。要改变就需要提高全社会的认知,特别是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的认知。”陈宏斌分析,当前一些家庭比较宠孩子,家庭中基本没有惩戒,教师对这样对惩戒没有认知的孩子轻易也不敢施以惩戒。“事实上,这样温室内长大的孩子缺少对规则的认识、对制度的敬畏,如果出问题,往往是大问题。”
“所以教育的惩戒从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应该是社会的问题,只有提高整个社会对教育惩戒的认知,提高孩子们对规则的敬畏,才能反过来降低需要使用惩戒的情况。”陈宏斌总结说。
合理行权“最后一公里”需更强支撑
《规则》规定了合理使用教育惩戒的情形,明确禁止了七类不当教育行为,但实际运用仍需细化,比如让家长也参与规则的制定。
此前,广州一老师因学生违反管理纪律,以班规为由让违纪学生操场跑10圈,在网上引发争议。姚荣分析,除教师确实涉嫌惩戒失当外,班规的制定没有按照法定程序,家长在事发前并不知道这条班规,导致了严重的家校冲突,甚至法律诉讼。陈宏斌也认为,在接手一个新班级之初,应该和学生制定好相应的规则,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把相关的规则、约定告诉家长,规则在前,惩戒在后,这样也为后续真的要使用相关惩戒提供了依据。
个性化规则应如何制定?姚荣认为,在法无规定的情况下,只要符合教育目的,学校可以明文规定校内相关教育惩戒措施,但在同等情形下设定的相应惩罚不能高于更高级别的规则。“比如对于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规则》规定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校规校纪规定的惩罚不能比其更加严苛。”
“创制校内惩戒措施必须由学校会同家长、学生代表共同参与,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法治教育。对教育惩戒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取得共识,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姚荣对营造社会共识的建议,也是许多人的看法。程晓建议,加大正面宣传和引导力度,让社会公众知道老师合理使用惩戒的益处,同时鼓励老师敢于使用,“不能说害怕家长来找学校,就不管理课堂、不管理作业,这样后果可能是学生也无法取得好成绩。”余斌则直言,“实施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老师惩戒了,谁来兜底、怎么兜底?”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