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育人生的价值系列50篇(41)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
小女孩羞涩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之后,我就把花送回来。”
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抖了,他搀扶着小女孩,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话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培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作为大教育家,我最钦佩苏氏的是他所做一切的起点站在孩子的善的角度。他有耐心去了解事情的真相,且相信小女孩摘花不是简单的粗暴动作,而是为了把它献给心爱的人——这种善的角度,让我沉思不已。我对年轻的老师们说,我们身上都隐藏着一个教育杀手,那就是——每当我们看到学生有不良行为出现,就本能地从“恶”的角度去评判学生,同时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于道德的裁判者的高度,带着刻板与严肃、冷漠与偏见去教育学生。事实上,当我们从“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我们就不自觉地站到学生的对立面,于是,学生成为我们工作的对立面;而当我们时时事事从“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对小女孩那样,我们会很自然地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同一面,于是,学生成了我们的朋友和亲人,学生不再是我们工作的对立面而成了我们工作的好帮手。这就是魏书生所倡导的,让每个学生成为教师工作的好帮手。
在我看来,教育的底线是把人引向善良。升学竞争越是激烈,也就越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成为著名学府里的学子绝无可能,这也是现实,按比例来说,小学一年级新生到大学一年级新生,中间被淘汰是百分之八十多的人。因此,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把学生输入大学,不光不现实,而且极端不正确。我们应当把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引向善良,做一个善良的人,让绝大多数无法成为教育尖子大学学子的学生,成为这个社会最厚重的良知和善意。教育的可悲正是在于,我们把目标锁定于教育的术——知识与技能,从而把教育的“道”给丢弃了,教育走向了异途。而我们,教育界最为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年轻教师,理当承担起新的任务和教育要义,成为教育界最厚重的良知和善性。
以善的名义、从善的角度去思考教育问题,去处理种种班务,我们就站在善的国界里引渡学生,学生就能走向善良;如果一开始认定恶,从恶的名义和恶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行为,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教育者本身就站在了恶的地界里,试图把学生从“恶”里驱赶出去,这样做,也只能事倍功半了。
34、只是一个定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