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看!《范式与流派》万字笔记!(上)(16)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框架效果
在新闻传播中,框架概念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媒体工作者通过选择、突出、排除、提供细节等方式报道某一个问题,它强调的使新闻生产过程;而是新闻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
框架概念的发展:
框架作为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见于人类学家贝特森于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贝特森提出了元传播的概念,即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
1974年,社会学家戈夫曼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明确给框架的定义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设置框架就是从有待感知的现实中选择某些方面,使其在传播的文本中更加显著,它的具体做法使促进对一个问题的特殊界定方式、因果解释、道德评价以及提出该问题的解释方案。甘耐姆把媒体的框架分为四个维度:1、新闻涉及的话题2、外在表现3、认知上的属性4、情感属性。
关于框架与框架研究:
恩特曼对美国主流媒体在报答两大类似事件时所采纳的不同新闻框架的比较分析。
属性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第二层)
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不仅仅停止再“制约视野“的层面,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大众媒体报道的对象事物具有各种各样的属性,有正面的、负面的、中性的;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是无形之的认识、判断和态度”,麦库姆斯把这种影响机制叫做属性议程设置。
框架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应用:
框架效应在新闻传播中最直接的表现载体为框架理论,即通过选择和强调某一内容而达到一定的框架效果。由于受众媒介接触方式的改变,全媒体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平台上的大众传播将传统的新闻传播框架消解,议程设置理论中的单向传播变成了今天的多向无序传播,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权掌握在受众手上,而集体无意识传播汇聚成非理性舆论强势导致正性传播框架失灵,这些都显示出框架效应在全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中具有了新的特点。以下将从框架线索、框架内容和框架结果三个方面来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框架效应。
1)未经理性处理的框架线索会引起非理性的框架结果。
与以往框架线索只由传统媒体提供相比,全媒体时代大众传播中的框架线索多源于自媒体。这就决定了框架线索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自媒体越开放,框架风险也越大。微博平台开放性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公众变成传播者,微博的及时性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传播者能在第一时间变回受传者,这是微博称之为“自媒体”的最大特点。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将与自身相关的信息源未经理性处理即时发布到自媒体平台,经由自媒体平台特有的“评论加转发”功能,将信息源迅速变成大众传播中具有风险性的框架线索,框架线索越开放,框架风险也会不断叠加。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