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人们信奉万物有灵,单单与太阳有关的神树就有四棵之多(2)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可注意的是,战国以来的文献中,都认为是太阳的母亲羲和驾着神车拉着太阳从天空驶过,而《山海经》的本文里没这个记载,只说是“皆载于乌”,也就是太阳是由乌这种鸟驮着飞行的。这本来是一个很朴素的想象,因为太阳是个圆球,它没腿没翅膀,怎么在天空中运行呢?古人就想象它是由一种鸟驮着飞行于天空的,这很合乎情理。后世的典籍里则说成是太阳里有神乌或三足乌,乌也就成了太阳本身,那么太阳要在空中运行,就成了羲和驾着车子载着它飞行了。这种说法在战国时代很盛行,可大家看看《山海经》里的记载,只说羲和生了十日,浴日于甘渊,绝没有说她驾车子拉太阳的事情,这种说法显然是后来人的演绎。
传说羲和的太阳车要在西方落下以后,再经过地下回到东方,把拉回来的太阳放在最下面排队,第二天再拉最上面的一个太阳出去,所谓“一日方至,一日方出”,就这么循环往复,亘古不止。

上古人们信奉万物有灵,单单与太阳有关的神树就有四棵之多


汉代有些书里写作“榑桑”,比如《说文解字》里说:“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也就是“榑”是扶桑之“扶”的后起专字,后来的书里还有讹作“搏”的,因为木旁和扌旁字形太接近,古书里经常写错。实际上“扶”、“榑”都是“甫”、“誧”、“溥”、“博”、“普”之类字的通假字,大家查查《尔雅》《说文解字》《广雅》《广韵》等书,这些字不仅读音都相同或相近,含义和相同,都是“大”的意思,《海外东经》作“扶桑”,《大荒东经》作“扶木”,“扶桑”就是“大桑树”,“扶木”自然就是“大树”,古人给起名就这么质朴。
当然也有学者有新的见解,清代学者孙志祖《读书脞录》卷七里认为“木有桑音”,他说:
“古‘木’字有‘桑’音。《列子·汤问篇》:‘越之东有辄木之国’,注音‘木’字为又康反。《山海经·东山经》:‘南望幼海,东往搏〈榑〉木’,注‘扶桑二音’是也。字书‘木’字失载桑音,人多如字读之,误矣。《吕氏春秋·为欲篇》:‘东至搏〈榑〉木’,亦当读为‘扶桑’。”
根据他这个说法,《大荒东经》的“扶木”也该读“扶桑”才是。但是个人觉得孙志祖的这个说法并不那么可信,“木”字并没有“桑”音,他举的例子也不可靠,比如他说《列子·汤问》里的“辄木之国”,今本作“辄沐之国”,张谌注:“又休”,就是说“沐”字又或作“休”,因为这两个字形相近容易互讹。杨伯峻《列子集释》里说:“世德堂本‘沐’作‘木’,注‘休’作‘康’”,是一本的张谌注文作“又康”,没有“反”字。其实张谌注的那个“康”字当是“庥”字的误写,根据《说文解字》“庥”是“休”的异体字,它们本来就是一个字,作“休”与作“庥”没分别,和“桑”音无关。《东山经》说“东望榑木”,郭璞注:“扶桑二音”,吴任臣《山海经广注》说:“《六书正譌》‘扶桑’作‘榑桒’。”郭璞时看到的本子这里应该是作“榑桒”,“桒”是一种传抄古文的隶古定字形,和通行的“桑”写法不同,郭璞怕读者不认识才注“扶桑二音”,只是后人在传抄中把“桒”讹作“木”,结果孙志祖就据此认为“木有桑音”,实在是说服力不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