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青年:黑泽明逝世20周年祭(4)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黑泽明回忆道,“只是模模糊糊地对日本社会感到不满和憎恶,只是为了反抗它才参加了这具有反抗性的运动”[2]。正如黑泽明的兄长黑泽丙午的预言,黑泽明对于这些活动的热度很快就如同流行性感冒痊愈一般降低了。
以旁观者的视角加以评价,青年时代的黑泽明身上,具有强烈而典型的青春期性格:叛逆、冲动、敏感。这强烈的青春期性格,相当程度上造成了黑泽明与社会和集体的疏远,而在以集体为单位的日本社会中,这样的性格特征往往会给黑泽明带来生活工作上的种种挫折,进而加剧黑泽明性格中的叛逆、冲动、敏感。
在中年以后的黑泽明身上,仍然留存着这种青春期性格的显著痕迹。异常的脆弱和暴躁,是这种青春期性格硬币的两面。“黑泽天皇”之名,最早即得自黑泽明在工作中的专断与暴躁。
长期担任黑泽明影片导演助理和制片工作的野上照代曾回忆道,拍摄《德尔苏·乌扎拉》(1970)期间,黑泽明频繁的遭遇挫折,迟迟达不到事先设置的效果,“身处绝境,却还要忍受不安与孤独的折磨”[3],结果有一次竟然将野上照代为他准备的热粥连碗砸向野上照代。
黑泽明自身的青春期性格投射在众多电影人物身上,黑泽明电影独特的魅力与张力与此密切相关。黑泽明毕生最善于塑造悲情英雄,这些人物往往拥有美好的品质和过人的本领,却无法——或者不愿意——融入到主流社会和主流价值之中。
这些悲情英雄的故事贯穿了黑泽明横跨近50年的创作历程。在那贫民窟中的颓废仁医身上(《泥醉天使》1948)、那源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巨著的“白痴”青年身上(《白痴》1951)、那永远无法清洗自己农民身份的假武士身上(《七武士》1954)、那必须埋没自己而毕生“扮演”他人的“影子”身上(《影子武士》1980),都能品读到黑泽明自身的叛逆与孤寂。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