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书艺术的活化石—当阳打鼓说书(10)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鼓书艺术的活化石—当阳打鼓说书


孙膑塑像。
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汉代打鼓说书这种演唱形式已经流行。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墓出土的汉代说书俑,是汉代无名艺术家的杰作,说书俑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研究我国鼓书艺术的最好物证。此俑高55厘米,其造形极为生动传神、活泼、幽默、引人入胜。说唱俑身材矮胖,上身裸露,两肩上耸,大腹如鼓。左臂环抱小鼓,右手稳握鼓槌,左腿曲蹲,右腿翘起,腰向前屈,臀向后翘,双目微闭,口朝右歪,舌亦吐卷于嘴角之上,整个表情眉飞色舞,极富艺术感染力。
这个说书俑不论从神态、动作以及左臂挽鼓,右手握签,和现代当阳打鼓说书表演形式高度一致,其双目微闭,体形矮胖,身体扭曲,可能是塑俑者的艺术夸张,也可能是艺人残疾身躯的真实写照。鼓书艺人长时间高声说唱,口干舌燥,常常用舌舔嘴唇,也是当今鼓书艺人的习惯动作。当阳地处鄂西山地与江汉平原过度地带,历史上由于长江水道之便,是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交汇之地,当阳民歌中多有"四川下来巧木匠"、"四川下来一只鹅"等起兴句。当阳打鼓说书与四川成都出土的说书俑形态高度一致,正是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鼓书艺术的活化石—当阳打鼓说书


汉代说书俑
唐代出现的散韵相间,说唱并茂的"俗讲",是由南北朝僧人唱经演变而来的,原来是对俗众传讲佛经故事,为了吸引听众,招来香客取得布施,经师采用了民间曲调,便于听众接受。而唱经所使用的鼓也是重要的伴奏乐器。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的当阳玉泉寺,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之一,历代香火旺盛,善男信女云集,僧人们由唱经演变而来的"俗讲",是佛教在当阳民间传播的重要途径。这种以鼓伴唱的说唱形式,或许就是当阳民间打鼓说书的原始形态之一。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