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文化之源|杨宏海:打工文学深圳创造的文化品牌(9)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比如,打工妹邬霞创作的诗歌《吊带裙》(获深圳青年文学奖),将制衣厂女工的辛勤劳动和美的憧憬结合,嵌入了作者亲身体验,讴歌了劳务工的美好心灵,被誉为一首表现“劳动之美”的佳作,在央视等多家媒体和高等院校多次朗诵,广受欢迎。早期打工作家黄秀萍,20年后蝶变为白领丽人,仍不忘初心,写出长篇小说《中国智造》,被列为中国总工会重点扶持的文学项目。
2021年10月22日,深圳光明新区举办了第五届全国打工文学大赛颁奖活动,收到全国各地作者投稿735篇,来自南京的邹江睿的小说《吃土豆的人》,深圳的陈素云的散文《被房号串起来的日子》,泉州的林传凯的诗歌《把恍惚又隐晦的光芒换下》分别摘获小说、散文、诗歌金奖。大赛总评委,著名作家邓一光感叹:“打工文学已经形成当代最广泛的文学话题。”评论家指出,小说金奖获奖者是00后,“说明打工文学后继有人,前景可期”。“打工是现代城市中日常的生存方式,是工业社会波澜壮阔的劳动景象……打工文学就是珍贵的城市文学。”亦有论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打工文学出现宽泛化的现象。当年珠三角涌来的打工者,与新时期进入大湾区的建设者,在年龄结构、文化水平、行业类型、审美情趣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关注基层打工者的初心应该不变,即要将真实性、文学性、时代性结合起来,坚持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毋庸讳言,打工文学是大众文学,打工作家的写作素养和理论准备普遍不夠。但是,文学不等于经典,精英写作与打工文学并存,这才是和谐的文学生态,只要是与人民的生活呼吸联系在一起,就是人民需要的“活的文学”。
当深圳特区迎来40岁华诞的时候,《中国艺术报》专门就打工文学对我作了一个专访。我一直认为,打工文学是深圳劳务工最早发自内心的呐喊,是他们根植于生活所创造的独特文化产品,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很有必要将其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使之成为当代文学研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打工文学”从一种文学现象到成为一个文学品牌,是深圳立足本土的创造,已经扎根特区、辐射全国与海外,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中国经验,成为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有感于此,30多年来我一直在跟踪、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先后编撰了《打工世界》等6本专著,共200多万字。如果说,我对中国打工文学运动有少许贡献的话,可能就是对劳务工群体的文化创造成果进行了精心保存和仔细爬梳,勾勒出中国打工文学发展一条薪火相传的脉线。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