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间杂谈——中国民间的丧葬习俗(11)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服丧期间必须遵行种种禁忌,连少数民族也普遍一致。比如壮族孝子守孝期间绝对禁止同房,不坐高凳,不赶圩,不剃发,不参加歌圩,停止一切社交活动,且每顿饭必须先祭亡灵。达斡尔族服孝期内不理发,不刮胡子,不出远门,不接受叩头礼,不剪指甲,女子不许戴头饰、耳环、手镯等,不和别人斗殴,不准婚嫁,不睡炕上,夫妇禁同房。此外,春联不用红纸用蓝纸,年节守灵不出外拜年。
苗族人禁止在服丧期间结婚,三年之内不招揽春节间的“狮子”、“龙船”等喜庆的娱乐活动。满族人在服丧期除遵守许多禁忌之外,服饰上有许多特别的仪规。清初,满族孝服有“男摘冠婴截发,女去妆饰剪发”之俗,后来相沿成宫廷习俗。在民间,男子腰系白布带,女戴包头。如果是一个老人去世,腰带、包头飘带为一长一短,二老双亡则一样长短,孙子辈在带子上加一红布条,重孙辈加两条,称“花孝”。没有过门的儿媳为公婆戴孝,白孝服内穿红孝服。妇女在服孝期间,鞋面上蒙浅灰色布面。服丧期间的这种服饰装扮,与未婚和已婚的服饰区别一样,具有浓烈的礼俗意义。
墓碑、镇墓兽
在我国墓葬的历史上,最早就是“墓而不坟”,也就是说只挖墓坑,不筑坟丘,地上也就没有任何标志。后来,不仅要筑坟丘,还要植树、立墓碑。最早的墓碑有木制的,但因木头质地松软,不耐侵蚀,石头坚硬,易于保存和敬拜,石墓碑也就流行起来。江苏丹阳县有春秋时代吴国季扎的墓,碑文为古篆,其词为“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字大径尺,相传为孔子所书。然而,据载中国最早的墓碑始于秦汉时期。
墓碑多为长条形,碑头切成圆形,或雕出檐,下置碑座。简单的墓碑没有什么雕饰,碑的正面刻文也较简单,比如只刻“之墓”,或名前加籍里,或加其他文字称谓。若是子孙为父祖立碑,则写“先祖(考、妣)之墓”。夫妇合葬,宋朝时的墓碑写“宋故进士(或云处士)某君、夫人某氏之墓”。碑上还可以刻立碑人姓名和立碑时间。刻在左下侧,字体要小一些。尊贵一些的墓碑,雕饰要多一些。比如碑头刻盘螭纹,碑沿刻忍冬、缠枝纹等,碑座也讲究一些,甚至雕赑屃(龙的九子之一,形似龟,以驮力大而著称)驮碑。碑文也就比较复杂,一般的体制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有的还有死因。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即概括性的赞语。还有比此更加复杂的碑文,即墓志铭,其内容一般为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这种墓碑文字实质上是盖棺的定论,包含对逝者生前的人物事迹的评价。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