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与父语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作者:黎荔
口语,日常口头交谈时使用的语言,属于或适于日常会话的通俗语言。书面语,人们在书写和阅读文章时候使用的语言。
在中国古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即使先秦时期《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浅白易懂,本身源自民间,猜测与当时的口语应该差距较小,但是,也不能说当时的口语就完全与书面形式相同,尤其是诗歌,毕竟有节律押韵的问题,当时的诸国百姓怎么可能一张嘴就出口成章、朗朗成韵?所以,《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多半是黄河流域经过文人润色后的民歌谣曲,可以说是介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语言。
从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七八百年间各地语言文字都出现了很大分化,唯有统一语言文字,才能有效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秦王朝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嬴政不仅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且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彻底结束了自东周以来各国纷争、分裂的局面。其中“书同文”的政策,正是针对当时各国的“言语异声”。也就是说,从秦开始,书面语就和六国的口语甚至和咸阳城以外地方的口语都脱节了。书面文字统一,使得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传播有了基本的条件,历代统治者都将“书同文”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正名”、“制名”作为“书同文”的一部分,都是为了统一书面语。中国历史上经历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统一时期,也经历过春秋战国、六朝、五代等分裂阶段,而始终保持国家之统一和文明之延续,与“书同文”的理念和举措有着重要关系。
古人十分明白,文字是人为制造的,自然也可以人为改变以达到统一;但口语是自然形成的,试图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实现不同方音的统一,显然是不可能的。大一统国家要求的是“书同文”,也就是书面语的一致性,因为这有利于交流与统治,但从来没有要求过“语同音”,因为在古代这不可能做到,到了现代社会,普通话的普及率虽然超过70%了,但在农村和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还是很低的。因为各地方言不一,也永远不会一致,因此汉语书面语与口语从来都不一致,也永远不可能一致。从古到今,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言白分离几乎是历史的必然。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