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第一节生命哲学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19和20世纪之交是新旧哲学的交替时期,西方主要国家(英、法、德等国)涌现出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他们对传统哲学都持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但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留着传统哲学的痕迹。我们在本章择其要者,以生命哲学、新康德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例,说明新旧哲学交替时期的过渡特征。
第一节 生命哲学
概 述
生命哲学是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并贯穿于20世纪的哲学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德国有狄尔泰(W . Dilthey)、奥伊肯(R .Eucken),在英美有怀特海(A . N . Whitehead),在法国有柏格森。生命哲学这些倡导者的理论没有明显的因袭相承关系,但他们的理论之间有一些相似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生命哲学家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而不是生物学)的意义。生命的本质不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而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力,一种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可称之为“活力”或“生物能”(Orgonon,倭格昂)。它与物理学的“力”或“能”的概念的不同在于它的非物质性和不能被度量的连续性,它与传统哲学的“精神”概念的不同在于它的非实体性与非理性。传统哲学中“精神”实体与“思想”的属性不可分,没有思想的精神被看做是自相矛盾的概念。但是,生命哲学家在肯定生命的精神性时,却不肯定生命必然具有思想。他们把思想看做属于人的生命的一种特殊的、派生的形式,思想不能被等同于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原初的精神。虽然如此,生命哲学却用只限于描述人类精神现象的概念,如“直觉”、“记忆”(柏格森)、“领悟”(怀特海)、“精神”(奥伊肯)等,表示生命的本质。
因此之故,他们常常被当做唯心主义者。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强调的是超越理性、支配生命的创造力,并以此来取消或模糊近代哲学中“物质”与“精神”的区分。
生命哲学提供了一种与传统哲学不同的世界观。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点是“存在”(Being),它的意义是本体、本质;生命哲学的中心点是“生成”(Becoming)它的意义是过程,是创造。生命哲学家指责传统形而上学世界观静止、孤立、非连续性和机械性的特征。他们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有形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独立存在的形式仅仅是人为分析的产物。生命本质是活动,活动本质是自由创造。更重要的是,世界不是冷漠、孤寂的,它是有价值的、“人化”的世界。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