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中了这四个字的毒(6)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细分市场”这一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被提出,或许可以说,人们对于独特的追求催生了一大批品牌。如同宝洁、联合利华这些大型公司所做的那样,利用广告,推广上百个不同定位的品牌,然后把这些化学成分类似的日用品卖给对自己的定位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人。
如同加卢佐所说的那样,“反主流文化的‘情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化剂,它打破了保守主义的秩序、刺激了商业。同时,这些借助符号物展开的斗争和人们对自我的追求却并没有对政治产生真正的影响,人们不断强调这些意识的解放,但是却对革命最基本的价值问题、制度问题、生产和利润的分配问题避而不谈,显得不痛不痒。”
04
不“买买买”就可以独善其身吗?
消费可能真正地做到了“像水一样”,普通、平凡、随处可见,却又是我们生活的基石。可能除了空气,食品、衣物、水,这些我们赖以维生的必需品都已经被消费浸没。没有人可以逃脱这个诅咒。我们或许可以如此认为,我们消费的任何东西,都一定程度上把符号赋予了我们。
不“买买买”,独善其身也似乎并不可能。在加卢佐看来,这不过是“鲁宾孙式文学”,是“不切实际的自我欺骗,仿佛人可以摆脱社会主导,摆脱一切外界约束”。
在上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中,20岁左右的美国青年们游荡在街头。在琼·狄迪恩笔下“市场稳定,国民生产总值高,多少人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崇高的社会理想”的环境中,“青少年们在外游荡,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如同长蛇蜕皮;孩童懵懂无知,也再无机会了解维系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人们销声匿迹。孩子不知去向。父母人间蒸发。被地下的人们漫不经心地填写完失踪报告,然后自顾自地继续活下去。……我们见证了几个手无寸铁、可悲可叹的孩子,正在孤注一掷地努力,想在这个空虚社会中创造一个社区”。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剧照
然而更加荒谬的是,投身于嬉皮士运动的人,大多数都来自中产阶级家庭,他们想要摆脱“中产阶级弗洛伊德式的烦恼”。这种对于自我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奢侈的烦恼。然而,靠左脚踩着右脚,永远也无法飞上天空。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