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生,我怎么看待西方文化?(转)(2)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我接下来要说的西方文化,则要跳出意识形态的语境了。
我们必须正视西方文化,而不是轻蔑或偏激地看待它,因为如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科技(“便利”),都是遵循西方的底层逻辑,绝对的否定只会带来绝对的虚无。人的意义之所以被量化,也是建立在这种文化的怪谈上,因而任何的吹捧都会放任其扩散膨胀,最后将所有人、事无巨细地笼罩其中,成为怪谈猎奇的一部分——世界上本没有多少怪胎,可架不住模仿者太多了。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被福柯视为历史的偶然发明的人权与自由是标志性的,这两个词语的能量是巨大的,自文艺复兴之后,它们就一直在塑造人类社会,甚至地球(自然环境)。
人权与自由呼唤平等与正义,呼吁解放与反抗,它们的效力往往使用在那些自觉委屈与不幸的事上,小到被误解,大到整个阶级的被压迫。是它们将古老的人的意识短暂回溯到人的躯体上,使人充满力量与精神,目光所示,到处是阳光。然而,这种理想状态,或神圣性,在尼采、海德格尔与解构主义者的残酷剖析逐渐显露真实面貌——祛魅——混沌的展开。
必须承认的一个残酷事实是,自由正逐渐失去其魅力,变得干枯无力。根据不同的环境,衰退的自由衍生出不同的变体。用韩炳哲的话说,西方的自由仅是一种感觉,“自由感”,而没有自由的权利。这种眩晕的感觉往往会令人误以为自己拥有自由,同毒品一样,在官能世界中畅游。自由感多半伴随着道德瓦解与责任丧失,因其快乐而追求——享乐——即便是纪德这样以背德者身份著称的作家都不愿沾染的思想,在纪德看来,他希望青年“快乐”但绝不要“享乐”。因为享乐是懈怠与堕落的代名词。在中国,很多保守主义者所反对的,正是自由感的麻痹。它激发出人性中隐藏的惰性,并诱导人们不断自我压榨,将倦怠附着于惰性主导的身体,于是,人们一边狂欢,一边精神疲惫,人一生的绵延便被分割成无数短暂快乐与长久迷茫的交错中,人信仰的神圣便降格为需求享乐,当日常的、一般性的快乐无法给人带来快感时,刺激性的、僭越伦理的快乐就日益增长——自由感是自由在解放本身所缔造的奴役,它的破坏基于微观物理学上,由内部粉碎自由。
而另一种自由,在中国,则可以被理解为“过度的自由”。这种自由可以对照我上文所举的例子,高考工厂的弊病。“过度”是对比“适度”产生的,简单来说,就是失去基本理性的盲目推崇。这种对自由理论的简单化同样摧毁着自由,这是来自外部的炮击,它必然会加重现实的对立。如今,一些国内的反自由人士的观点正是对狂妄自由言论的反驳,无论对自由完全背弃还是完全拥簇,这两个极端,都是过度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