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8年复原一艘古代木帆船,横渡了太平洋(5)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这让他重新开始思考,解读中国造船法式、复原建造古帆船、再现式航行试验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
“有没有古帆船这个实体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关键是要把中国古代帆船营造法式完整解构并记录下来,无论多少年后,只要有人想,就能按照这套方法造一艘船出来。”
这也是许路写作《造舟记》的初衷,既记录一段长达8年的非虚构故事,又完成一本实用的古帆船建造手册。
而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朱靖江那里,许路的造船出海经历,总能让他想起挪威人类学家海雅达尔在1948年从秘鲁乘坐筏子漂流到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故事。
“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曾是我青少年时代最爱的一本书,也是影响我进入人类学学术体系的原因之一。”朱靖江觉得,许路就应该写一本书,讲讲他造船和航行的经历,“就像一本人类学的自我民族志,也是‘做人类学’(Doing Anthropology) 的中国版本。”
许路是谁?
在“太平公主号”沉没后的十几年间,许路的故事还在继续,他正式从一名中国帆船史爱好者、一个江湖路人,转型成了一位独立学者。
“在国内做中国帆船技术史研究的学者不多,虽然也有新旧更迭,但加起来可能还不足10人。”许路坦言。
他虽未归属于某一个学术机构,没有固定薪资,但依然持续从事着学术研究并参与学术活动。
201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亚太地区海洋文化遗产学术大会上,许路凭《船舶遗存重构的实验考古学方法——以赶缯战船为例》拿下了最佳论文奖。
这些年,他在田野调查中,又相继搜集到了6本古代帆船民间造船图谱技术专著,目前正在策划编制《中国帆船营造法式》专著。
他还定制了一艘小型的单桅木帆船“南台II号”进行横渡台湾海峡的试验, 希望最终编制一套关于中国木帆船操驾法式的专著,填补现有文献资料的空白。
荷兰著名史学家、汉学家包乐史在《造舟记》的序言中,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解释“非职业考古学家”这一身份。
无他,“独立学者”的非官方身份常给许路带来旁人质疑的眼光。
“我在国内的学术研讨会上每当讲完论文,在问答与讨论环节最常被提问的是:你怎么解决研究经费?你靠什么生活?”许路说,这其实也是他一直在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他曾担任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发起并主持了厦门港海洋口述史调查记录,承接了厦门海事博物馆概念策划方案,为一些学术期刊担任审稿人……为了筹集学术研究经费和项目经费,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省级社会组织。
许路说:“这样边想边做,20年也就过去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