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物取于自然的古代,动物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究竟有何意义?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在开始所有的研究之前,我们需要进入这些生活在 7-10 世纪的人群的精神世界,窥探在他们的知识、思想体系中,动物的面貌是如何呈现的。通过对这种知识、思想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是如何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符号对唐代的现实世界产生影响的。

在万物取于自然的古代,动物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究竟有何意义?


唐代精神世界中的动物


一 唐代的一般动物知识


唐代的一般动物知识是指唐代社会最普遍的,能被有一定知识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动物知识。
这种知识可以是继承自既往历史中保存下来的现有知识,也可以是唐代人自己实践、总结出来获得社会认可的新知识。
前者主要保存在唐代的《类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中,由于类书的性质,似乎这样照搬前代知识的书籍难以体现唐代人的认知情况,但类书编者编写体例中体现的动物分类方法,对我们研究唐代人的动物认知具有参考意义,其次由于类书的内容基本是对过去知识的照抄,因此至少可以知道唐人继承了什么样的知识。

1分类方法


《艺文类聚》和《初学记》将动物分为兽、鸟、鳞介、虫豸四类,《白氏六帖》则分为鸟、兽、虫、鱼四类。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对《尔雅》分类方法的改造,《尔雅》将动物分为虫、鱼、鸟、兽、畜五部,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管子·幼官》和《周礼·大司徒》将动物分为臝、鳞、羽、毛、介五类的方法。
相比于《尔雅》认识到了甲壳类动物和鱼类的不同,但是根据这两类动物都是水生而归于一类,相比于《管子》和《周礼》以体表特征和栖息环境为标准将水生动物分为鳞和介,实际上有所倒退。
唐代没有专门阐发动物知识的著作,只有一些涉及动物知识著述,根据《新唐书·艺文志》和《旧唐书·经籍志》的记录,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为政治服务的记叙祥瑞的书籍,祥瑞动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地理类的著作,如《北户杂录》、《岭表录异》、《桂林风土记》等,其中涉及到当地动物分布,但是这种作品往往着力于“记异”,更着重于表现一些传闻中的神奇动物。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