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族群中,笔者发现人们使用的“鬼”概念以及相应的中元节习俗带有明显汉(国家)文化的影响。事实上,他们对于“鬼”的理解,常常基于他们本来的万物有灵的一元论文化,并非后来直到当今很多地方“鬼/神”的二分图示。那么,西南地区的“鬼文化”有着怎样的地域特点呢?笔者曾经指出历史上关于“鬼”观念的社会分化过程,具体包括:(1)从自然的植物动物的低级鬼灵走向高级的人形神鬼;(2)从神/鬼、人/鬼不分走向神/鬼、人/鬼分离;(3)从鬼的中性概念、即善恶不分走向善恶分离,甚至鬼成为恶的化身;(4)从人间走向地狱等。这反映出一种鬼的文化生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同程度存在上述现象,特别是在帝国文化的影响之下。但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依然保持有“万物有灵”的文化核。基于此,本文意欲通过若干例子,理解“鬼”概念进入西南地区以及少数族群不断纳入国家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思考他们在鬼文化的建构中有着怎样的文化并接之逻辑,进而说明下述两个方面的问题:
(1)西南少数族群的大部分有着自己万物有灵的知识体系,尽管已经被官方和学者的“鬼话(鬼的话语)”所长期浸染;(2)存在着一个对少数族群“鬼化”的污名化过程,但是当地人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坚持着自己的文化基因。
一、从“灵”到“鬼”的话语实践
在大多西南少数民族族群中,本来并没有汉语“鬼”的概念,而是各种不同的“灵”,即泰勒所谓的万物有灵论。如在傣族中,精灵崇拜是与女性祖先崇拜相伴生的自然崇拜,主要包括精灵、灵物、魔力崇拜等形式。“傣族关于鬼魂、精灵、灵魂等的观念是并存的,互相没有严格的区别。所以他们认为:太阳为太阳神或太阳鬼,水为水神、水鬼或水魂,火塘为火塘神、火塘鬼,房屋的两棵中柱为家神(别于祖先神)等等,它们都有灵魂。”西双版纳傣族词汇中有辟(精灵)、披(鬼)、丢瓦拉(神)、披雅(妖魔)等不同观念。“这些概念的含义,并无严格的分界,而是可以相互替代、相互通融的。如勐神,可以叫‘丢瓦拉勐’,也可以叫‘披勐’;寨神,可以叫‘丢瓦拉曼’,也可以叫‘披曼’。” 相近的佤族也是如此,李福清曾经论述过,“佤族的观念中,鬼、神、祖先(灵)不分,尚未出现反映神祇观念的词。
但是,佤族原始信仰中某些‘鬼’,亦具神圣性、权威性,已与神具有同等意义”。实际上,这类万物有灵的观念也发生在南方其他地区。如李亦园先生曾经论述台湾的泰雅族,他们只有一个utux的概念,泛称所有的超自然存在。不分好坏,没有生灵、鬼魂、神祇或祖灵之分。基督教传入之后,开始有了区分。此外,李福清还曾例举过1930年代增田福太郎对布农族的研究。布农族也只有一个信仰观念,即qanitu,在人的胸口,相当于灵魂,只有睡觉时会离开身体去外面游走,回来人即会醒。人死魂离,去到布农族所有灵魂的居所——灵村(Atsang qanitu)。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