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全球人口迁移的多样性,造就了众多特大城市的世界性(6)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1849年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兴起一波淘金热,同时正值美国修建横贯大陆的铁路,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因此,200多万中国和日本劳工受其吸引,迁往美国。另有数百万中国人,移居中国东北和俄国西伯利亚,投身于当地的铁路建设。即使是加勒比海、南太平洋、非洲和亚洲的种植园经济,也有数以千计的中国人和印度人从业于其中。1861年,俄国农奴解放后,也兴起了一波向美洲和亚洲东部的大规模移民潮。同时,上海、新加坡市、香港和孟买等港口城市,快速扩张,蒸蒸日上,世界各地的移民因其提供的工业机会,也接踵而至。
但并非所有的迁移行为,都是出于个人意愿进行的。1815年,维也纳会议达成国际协议,一致废除奴隶贸易,但这一协议实际上只在大西洋世界奏效。1815年后,奴隶贸易这一形式逐步销声匿迹。1865年,在一场内战后,美国的奴隶制才被废除。但是,这并不是奴隶制的终结——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奴隶制,仍可见于世界各地,非洲人依旧被当作奴隶、被交易,被迫在印度洋地区和中东的种植园工作。
直到1838年,奴隶制,而不仅仅是奴隶贸易,才在英国及其所控领土上被正式废除,法兰西帝国紧随其后,于1848年废除奴隶制。西班牙要到19世纪80年代才废除奴隶制,荷兰则比西班牙早10年。但是,尽管签订了正式协议,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工业中心,却一如既往地依靠非洲奴隶牟利。比如,在桑给巴尔岛(Zanzibar)和奔巴岛(Pemba)的丁香种植园、非洲东部沿海的海枣种植园,以及锡兰岛(斯里兰卡)的珍珠捕捞中心,奴隶制方兴未艾。此外,受控于法国的马达加斯加,也仍存在大量奴隶劳工;中东的许多地方,奴隶制也尚未瓦解。当地的奴隶掠夺者仍然在非洲东部四处寻觅黑人,并将其作为奴隶出售;除了贩卖黑奴,他们还杀戮了数十万头大象,夺其象牙,以供全球之需。

19世纪全球人口迁移的多样性,造就了众多特大城市的世界性


电影《淘金岁月》(2002)剧照。
契约劳工是种植园劳动力的另一个主要来源,这些人为支付前往“新世界”的费用,同意(或被迫同意)打几年白工。契约劳工存在形式形形色色,其中大部分均具有高度剥削性,有些甚至与奴隶制别无二致。例如,1834—1907年,毛里求斯岛招进45万名印度契约劳工。所有劳工均受到当地极其严苛的法律、税法的约束,这实际上迫使他们一再重新签订契约,其地位一降再降,最终形同奴隶。与此同时,奴隶制度的终结,给加勒比地区的种植园主出了一道经济难题:维持种植园的运转,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此情境下,他们该如何确保种植园经济得以长期生存下去?据历史学家德克·赫尔德(Dirk Hoerder)估计,1811—1916年,大约有175万自由、非自由的外国劳动力来到此地,在该地区的糖料种植园劳作,其中包括80万非洲人、55万印度人和27万中国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