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逝世百年:生命终结时,他迷人的敏感戛然而止(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圣伯夫生于1804年,死于1868年,肥胖、早衰、性格忧郁,下笔快而勤奋,身后留下了四十卷作品,大多数都是给报纸写的书评和其他评论。圣伯夫最擅长的,就是“传记式批评”,从作家的生平经历来品评他的写作,而且他如此用功,为一篇文章,他几乎会翻阅一个作家全部的身世资料,读过无数书信、日记、别人关于作家的回忆以及作家本人的自述。自述体文字以及书信本就是法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但圣伯夫可用的资源比一般人都丰富,关于莫里哀、拉封丹、夏多布里昂、雨果等等,他都能写上长达数万字的评论:每个人的出生身世,与什么人交往,在什么时候完成了什么成就,陷入怎样的麻烦,就连作家的父母亲戚婚配子女都要言不烦。
但普鲁斯特就对这一点很是反对。他生于1871年,这是一个转折时代:由雨果和巴尔扎克开创的法国19世纪文学,在波德莱尔和福楼拜接棒后有了质的改变,“现代派”有所萌芽,过渡期的大门开启,尽管现代写作尚未到来。在普鲁斯特走上写作之路后,“为艺术而艺术”成为文人和艺术家的共识。普鲁斯特说,通过作家的身世背景来研究其作品,是一种“科学”路径,但是,
“哲学家并不一定真正能发现独立于科学之外的艺术的真实,因此,关于艺术、批评等等,他们不得不像对待科学那样加以设想,认为在科学领域先行者取得的进展必不及后继者。但是在艺术领域……并不存在什么创始者、前驱之类。因为一切皆在个人之中,任何个人都是以个人为基点去进行艺术或文学求索的。”
圣伯夫说,要想评论司汤达,他就要抛弃个人的所有印象,宁可听取对司汤达的青年时期,以及对他的出身、血统有了解的人给出的评价,这很像刑侦查案,从熟悉嫌疑人/被害人的人入手去了解,综合别人的印象,再对照嫌疑人/被害人的行为和他/她留下的书证,探究他/她真实的内心世界。普鲁斯特驳斥说: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艺术家创作作品所用的“自我”,是一种“创造性自我”,和朋友们眼里艺术家的自我是两回事,为什么要让后者来淹没前者?他认为,写作是一个根本性的个体道义行为,进入写作的人,就与一般生活相决裂。“作家是一个等待着转折点的自我,尽管他的社会自我已和其他人在一处。”
“创造性自我”“艺术的自我”“审美自我”,等等,在普鲁斯特看来,是无法从作家的传记性信息里识别出来的。在《追忆似水年华》中,马塞尔的审美的发展,得到了尤其细致的叙述:作家贝戈特指导他阅读文学作品;沉浸于生活之中的斯万,培养他充满信心地进入每一个社会环境的能力;而画家埃尔斯特尔则告诉他如何看待世界。贝戈特实际上有着他那个阶级里常见的势利和虚荣心,可是他总是拒绝承认这一点,理由很简单:他写书,他创作,而进入写作生涯的人是不可以以一般标准来衡量的。马塞尔在他们的引导下,也对作家的工作仰慕不已,他看到,成为作家,就能让事物之间的联系呈现为完全不同的样子,作家永远在做新颖的事情;艺术之类的事物必须是“清晰、新颖的,具有一定的透明度、特有的响亮度、厚实、醒人耳目和玫瑰色。”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