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索鲁在中国大地:1980年代的中国人如何看待金钱与快乐?(3)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美]保罗·索鲁 著 陈媛媛 译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0-12对于中国彼时的消费水平,保罗·索鲁也打听得相当清楚。和大同机车厂的工资依据级别区分一样,宾馆的住宿也有内外标准的不同, 在北京,他住宿的酒店每晚160元,这是专门招待外国人的酒店,当时的中国旅馆一晚上只要3块钱,“一般来说,外国人总要比中国人多付三四倍的钱。”北京的澡堂是最便宜的消费之一,每人只收6毛钱,还提供一块肥皂、一条浴巾和一个床位,可以待上一整天。在通往广州的列车上,他与一位姓赵的青年男子闲聊,男子抱怨女友吃饭点了肉和鱼,花费20块,这是他一个礼拜的工资,之后他不仅没饭吃了,还心疼到失眠。在桂林,索鲁自己也“被迫”吃了一顿由娃娃鱼、麂子等组成的违禁大餐,账单是200元。记录下这笔高昂的开销,他再一次进行了类比:
200元这相当于这些年轻人4个月的收入,足够老外买一张桂林到北京的机票,两辆中国最好的飞鸽牌豪华自行车加起来也不过是这个价钱。
保罗·索鲁持续地进行换算,将中国人的工资、消费换算成人们愿意购买的物件,换算因此也是他观察中国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最为直观地显示人们为了某件事愿意付出多高的代价。——与何伟写到人们为了生育和工作的意愿支付罚款一样,索鲁笔下的罚款与意愿也有“等价交换”的意味。在云南边陲的火车上,他碰到一个背着小孩的年轻妇女,她在生了一个女儿之后又超生了一个儿子,超生罚款的数额是1000元,“这些人真是穷得难以想象,”索鲁记录道,“他们满脸皱纹,衣衫褴褛,手上的皮肤都已开裂,头上的帽子皱皱巴巴,脚上的拖鞋破烂不堪,”而她为二胎而付出的罚款相当于大多数城镇职工一整年的工资。
除了观察记录,保罗·索鲁对中国人金钱观和消费意愿的书写,还有中国作家的文本作为支撑。他援引王蒙的小说《高原的风》,故事讲述了新中国消费意识兴起下的家庭生活,教师老赵改变了他在六七十年代的简朴生活作风,不仅买了新房,还添置了彩电冰箱,觉得生活堪称完美,而他的儿子还想要录像机、门铃、摩托车和橡皮船。索鲁写道,摩托车、橡皮船似乎是他能想到的最奇怪的购物清单之一,但它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物质的渴望。
对物质的迷恋和狂热,反过来又与素来宣扬的艰苦朴素形成了反差,这种反差不仅在商业气息浓郁的广东体现在可以谐音为“一切向钱看”的标语上,在当时“缺乏繁荣气息”的西北大地,他也观察到商业机遇正前所未有地刺激着普通人,他想,“这个社会向来崇尚简朴,但简朴的人却可能最容易变得纵情享乐。”换言之,从他当时观察的情况来看,缺乏与贪婪往往是一体两面。崇尚俭朴的信仰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他看到,这个社会不再迷恋修修补补。“修补”对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代隐喻,人们相信不仅物件可以修补,工人的手指脚趾遭受轧断后也可以缝合——这是他在报纸上看到的,“同毛泽东时代相比,邓小平时代一个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毛泽东时代那种对修补的狂热已经开始消退,因贫穷而感到自豪的思想如今被认为过于陈腐,邓小平的拥护者们喜欢崭新的事物。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