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索鲁在中国大地:1980年代的中国人如何看待金钱与快乐?(6)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反观光:“中国人的本色早就隐匿在了重修的废墟之后”
虽然浏览过了中国最热门的风景名胜诸如兵马俑、长城、峨眉山、悬空寺等等,也拜访过毛泽东故居这样的革命圣地,保罗·索鲁依然反对观光——既反对为了观光修建的相关设施,也反对观光包含的享受休闲之意。他不止一次在书中强调,去景点参观毫无意义,不仅是因为当时中国景点的重修过于粗糙,他批评悬空寺的修复没有复原原貌,有些俗艳粗糙,桂林的岩洞也是俗气得有点“迪士尼”的风格,导游生搬硬套的讲解更让他失去耐心。更重要的是,在中国观光看不到真正的中国人的本色,旅游地是为了吸引游客短暂的注意力而设立的,真正的生活被淹没了。“中国人的本色早就隐匿在了他们重修的废墟之后,没人能近距离观察得到他们的生活。”
他所见到的最好的景致并不在旅游目的地,而在火车沿途。在西部列车越过戈壁荒野时,他声称中国最美的景致就在丝绸之路北部沿线上;峨眉通往昆明的列车穿越隧道时,他又感慨,这里才有中国最美的景色。真正的中国往往存在于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要像急行军一样,匆忙地从一个城市前往另一个城市。说到这里,我们也不妨一提索鲁对荒野的追求以及相应地对人口密集的都市的偏见——他曾在路过浙江农田的火车上感慨中国缺少真正的荒野,可见的土地都被用来耕种粮食,在西部才见到了令他吃惊的空旷景象,在成都他也抱怨中国的大城市不适合闲逛,因为高楼密集让行走的人觉得自己微不足道。
保罗·索鲁显然不是一个享受型的旅行作家:他要坚持的火车旅行在中国陪同者方先生看来都过于艰苦了;他注重记录旅途中的严苛与无聊,与风景名胜相比,他更在意旅游商店或者厕所;与城市景点相比,他更喜欢访问工人文化宫和跳蚤市场——并非不重要的不符合预设的素材,而是了解目的地与当地人的真实窗口。火车也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旅行本身,他记录下火车餐,这通常是旅行美食爱好者都无法忍受的;还有列车员的坏脾气和官僚习气,他注意到他们总是还没到站都急着要他交床铺,遇事绝不通融,甚至让他体验到了“官僚体制的虐待狂的意味”,当然后来他也了解到列车员常常处于过劳的状态。他明明不喜欢马戏和杂技,可还是在莫斯科和上海分别访问了马戏团。第一次是看演出,看完之后感慨自己实在太愚蠢了,“很难想象哪个教育普及的公正社会乐于培养马戏演员”;
第二次是纯粹的访问,上海杂技场演员介绍的一切都让他想起《动物农场》。在湖南韶山的毛泽东故居,他前往纪念品商店,发现这里没有在卖任何与纪念主题相关的商品,他也意识到,空空如也的景象本身就证明着历史的变化。可以说,与发现或欣赏什么相比,旅途中的不舒服与挫败,真实地记录了他曾亲身经历的中国的80年代。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