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中的人:我们能从李沧东的小说中看到怎样一个韩国?(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李沧东
《烧纸》一书译者金冉在序言中写道,李沧东小说中“未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在看待战争时都带有非批判性的视角”。成国、成浩兄弟一开始无法理解母亲这代人所经历的悲剧,他们不曾经历战火,对战争的理解始于对母亲的共情。在这里,人与人的关系超越了单纯的血肉相连,而成为了一种持续不断、代代相承的延续记忆的纽带,人们凭借这纽带接近和理解历史,寻找并确认自己与整个当下社会从何处来。
但与此同时,记忆由于代际区隔丧失了其本真和细节,保留在记忆中的历史也就有了被曲解的可能。历史学家赖因哈特·科泽勒克认为,代际更迭改变了观察对象,幸存者的过去充满了个人体验,但伴随着回忆的逝去过程,距离感与质量都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变化。伴随着个人成长、代际更迭,记忆的逝去似乎成为了必然。苏珊·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中也提到,“所有记忆都是个人的,不可再生产的——它随着每个人死去。”即使有着超越个体记忆的集体记忆的传递,记忆也不可避免受到后来意识形态的塑造,如德国记忆研究学者阿莱达·阿斯曼所说,记忆在集体和制度性层面上受到媒介和政治控制,它们往往以实体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等——固定并传递。
在李沧东笔下的韩国故事里,遮蔽了个体遭遇的“时代悲剧”标签被撕去,被宏大叙事压抑的鲜活生命和代际裂隙得以显形,他为我们呈现了“人”的境况,以及历史记忆的扭曲和代谢。
民主化与工业化之下的冷漠
走出家庭的范围,李沧东也将“人”嵌入了更广阔的社会图景之中,描画了在民主化和工业化浪潮之下韩国复杂的社会形态与人的冷漠。
短篇小说《为了大家的安全》将场景限制在一辆驶向光州的大巴车上,李沧东以紧促的节奏呈现了一位精神失常的老妇的遭遇,她幼稚的举止被人们屡屡嗤笑,失禁更是让唾弃羞辱到达顶点。开往光州的密闭大巴这一设定,明显指向了韩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光州运动。这一篇的写作时间是1987年,在同一年,韩国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民主运动。在社会运动的动荡之中,李沧东几近直白地表露了他的担忧:精神失常又生理失禁的老太婆,依旧受到一车人的旁观与漠视。热血、斗争与牺牲换得了“民主”,但沉疴已久的社会问题无法朝令夕改,“民主”所遮蔽的复杂诉求更是变得无从辨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