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更大的世界相遇(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这本书。
读书就是印证自己的生命。阅读有时候就是与一种生命向度形成共振,然后由此共振,逐渐明确自己的人生之路,穷尽心力奋力追逐。
每个灵魂都值得书写和铭记
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痛楚,只是轻易不愿意示人。王小妮的《上课记》《上课记2》像一双充满母性温度的手为我们揭开伤疤,一点一点,撕扯心灵,可是并不怨恨,反而感激。
王小妮笔下的人物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质朴、纯净,却也羞怯、自闭。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故事,都有一段让人心酸的往事,太不容易了。“在生活的角落里,每一个孩子都在发光。”关爱、诗意、梦想,一个教师能做的就是平等地向他们言传身教,或者什么也不用说,静静地做一个倾听者。让远离故土的游子能有一位信得过的长者可以倾诉、咨询。她像侍弄一朵朵花儿,她希望花朵能得到浇灌和照料,也期待花儿的自我守望。王小妮说:“一个自认为的好人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即使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除了王小妮的《上课记》系列,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钱理群的《我的教师梦》,于永正的《我的教育故事》,庞余亮的《小先生》,这些文字莫不充满纯粹浪漫的气息。这些书籍会让我反思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激励我做一些与考试不发生直接关系但应该去做的事。
王小妮这种近似非虚构的写作,从微小的角度反映正在急剧变化的中国现实,巧妙生动。黄灯引发巨大社会反响的《我的二本学生》也以教育为切入点,追踪二本学生在城市的生存境遇,生动呈现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扩张,以及在此进程中人们生活环境和形式的变迁。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再现了几十年来梁庄人们的悲欢歌哭、个体的迁徙流转,呈现当代中国的转型之痛。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以及漆永祥的《依稀识得故乡痕:漆家山50年村史》,亦是此类。何伟的《江城》《寻路中国》则是从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呈现剧烈变化中的中国。
在山河万里的行走中印证阅读
《杜甫的五城》是唐史研究者赖瑞和的行思录,出于专业研究的兴趣,他决定去看看杜甫诗歌中的唐朝。前后9次出游,一个人几乎走遍中华大地,赖瑞和旅行的姿态悠然,慢慢走,慢慢看,兴之所至,行之所止,走过城市和乡村,在现实中寻找历史,在历史里比对现实。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