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樵评《希区柯克传》|天才导演为何“希”郎才尽?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伯樵评《希区柯克传》|天才导演为何“希”郎才尽?


《希区柯克传》,[英]彼得·阿克罗伊德著,孙微纳译,孙长江校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11月出版,336页,74.00元进入暮年的导演巨匠,往往会拍出一些让人一言难尽的电影:质量不差,却毫无影响——技法上平庸,精神上保守,似乎永远想要突破以前的自己,却总铩羽而归。有时拼贴、拉锯出一部另类的作品,特殊是足够特殊,但却显得过于激烈乃至失焦。与大师导演巅峰期那种才华恣意汪洋、挥霍不尽的杰作相比,他们的晚期作品似乎很难形成阿多诺或萨义德意义上的那种“晚期风格”(late style),相反却陷入了一种希冀寻求自我突破,但却沦为自我重复的死循环中。比如,黑泽明在已然显得有些许“晚期风格”的《梦》(1990)之后,只有让人挠头的《八月狂想曲》和《袅袅夕阳情》;费里尼在《阿玛柯德》(Amarcord,1973)之后,就徒剩亚平宁式的狂欢,却鲜有中前期作品中的悲悯;
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在《恶魔》(Les diaboliques,1955)之后,就锋利不在……
有时,这种“衰落”甚至会在巅峰期后迅速到来。拍完《地下》(Underground,1995)和《生命是个奇迹》(Life Is a Miracle,2004)的埃米尔·库斯图里卡(Emir Kusturia)在做演员的道路上都比做导演要成功。声望稍逊的比利·奥古斯特(Bille August)、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ndorff)享尽荣誉后,却因种种原因变得平庸;拍完了《教父I & II》(1972,1974)和《现代启示录》(1979)的科波拉经历了整个八十年代不温不火的创作期,最终在炒冷饭的《教父III》(1990)和矫饰主义的吸血鬼大片《惊情四百年》(1992)之后,安心地经营葡萄园去了——今年恰逢《教父》公映五十周年,科波拉又借杂志访谈说起了他正在“自费”拍摄《大都会》(Megalopolis)项目——其间唏嘘,让人感叹…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