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樵评《希区柯克传》|天才导演为何“希”郎才尽?(2)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
类似的案例其实在中国也不鲜见:刚刚过去的春节档中,某位导演作为中国电影界屈指可数的icon型代表人物,其作品在评价普遍偏低的影市修罗场上,赢了口碑,输了票房。
当然我们不应以票房论英雄,但那些一时风光无两的影坛巨匠,却往往会在生涯的某个阶段,无论在票房还是口碑上均遭遇滑铁卢。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无疑就是希区柯克(1899-1980)——1963年,在《群鸟》这部诡谲且成功的电影中,他已经开始显示出某种疲态;在此之后,这位誉满天下、谤亦随之的超级导演,除了一部《狂凶记》(1972)收获经济成功外,始终无法再现其巅峰时的辉煌。
是什么造成了这位充满争议的天才导演“希”郎才尽?最新出版的《希区柯克传》(Alfred Hitchcock)中,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将三百零六页的篇幅留给1963年《群鸟》后的希翁生涯段落却不到四十五页。这像极了希区柯克的一生,盛极一时,却急速陨落。虽然这本简明的传记留给希区柯克巅峰期后的笔墨不多,但从阿克罗伊德对希翁之前职业生涯的剖析中,我们似乎可以推出希区柯克从辉煌迅速滑向衰落的原因。
希区柯克自1925年《欢乐园》(The Pleasure Garden)初执导筒以来,倚仗其充分调动观众紧张情绪的悬念设计,以视觉影像为中心的叙事手法,及充满戏剧感和噱头的事件营销,成为了英国和好莱坞最有效率的票房生产机。以至于他那些捉弄演员(尤其是女性)的低俗恶作剧,在片场种种不职业的失礼举动,与制片人长久以来在预算和题材方面的矛盾,乃至他的散漫和随性都在最大程度上被谅解了。
《欢乐园》海报毋庸置疑,希区柯克赖以成名的招牌就是他制造“悬念”张力的手法。尤其是他的炸弹理论、麦高芬,饶是一般大众也多少有所耳闻。希区柯克对悬念、惊悚的痴迷,更多来源于其年轻时的种种经历。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则,就是希区柯克的父亲为了吓唬年幼的他,和警察合谋将其关在了警局的牢房里,这对一个不到八岁男孩的心理震慑可想而知。奇怪的是,当希区柯克长大后,恐惧、凶杀、罪恶却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希区柯克拍片并不以剧本为中心,而是以视觉为中心构建自己的电影(41页),拍摄前的“故事板”是他最为看重的剧本形态和草稿。在黑白电影时代,希区柯克电影中很多场景都像是监牢里那种以垂直、水平线条构建出的光影囚笼,之后在接受特吕弗采访时,他甚至说:“我在学校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线条这回事,有的只是光与影。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