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x张笑宇x吴国盛:技术带给社会的以及被技术遗忘的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自进入现代以来,人类对技术一直抱有矛盾的看法——一方面,我们相信新技术将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又害怕技术“失控”,让人类成为了技术的奴隶。从百年前的《弗兰肯斯坦》到最近热映的《哥斯拉大战金刚》,人类在文艺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失控”后所诞生的怪兽形象,以表达人们对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恐惧。
这种恐惧不是凭空产生的,自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现代性所制造的“怪兽”,这个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且不说人类对核弹的恐惧,“3·11大地震”所引发的福岛核泄漏,至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克隆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何为人类、何为自然等伦理问题摆上台面,人们不得不面对生物技术对传统伦理的冲击。互联网技术让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但是社交媒体所制造的“信息回音壁”也使得社会极化。我们该如何避免技术所带来的坏处?我们该如何才能让技术为人类的福祉更好的服务?
为此,我们首先要了解技术在人类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才能理解技术发展的未来。张笑宇的新书《技术与文明》书写了他对技术发展的观察。近二百年来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在技术范畴中有哪些重要的革新力量?我们将怎样在文明的逻辑与这些力量自身的逻辑之间寻求平衡点?
4月9日19:00,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邀请《技术与文明》作者张笑宇,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在建投书局对谈“技术与启蒙:现代社会如何诞生”。
嘉宾 | 吴国盛、刘瑜、张笑宇
整理 | 徐悦东
“技术和启蒙其实是一回事”
张笑宇: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做技术史研究。由此,我可以接触到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我对古代普通农民一年能产多少粮食的问题特别感兴趣。很多历史书里都没有记载这个数字。经济史专家宁可在一篇论文里讲:西汉农民一家大概能拥有14亩左右的土地。如果土地条件比较好,他们家的收成上限大概是2900多斤。但是,如果土地条件不太好,他们家的收成下限是1450斤左右。
按照当时人们所消耗的粮食量来计算——一个家庭里,两个劳动力平均养五个人,每个劳动力要养2.5个人——2.5个人要吃1200斤粮食。假如一家人的粮食收成是1450斤粮食,他们会吃掉1200斤,剩下250斤,再加上一些损耗,最后大概能剩下100多斤余粮。西汉初年有一种税率叫“十五税一”。如果土地条件不够好,农民在交完税后,一点余粮基本上都没有了。如果再碰上水灾、旱灾,这些农民就没有饭吃,他们的生活就没有活路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