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风月片中的中国古典文学(2)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目前关于李翰祥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戏曲片和宫廷片以及他的个人经历上,对于李翰祥风月片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李翰祥风月片艺术价值的研究则比较少见。在《一场紧暖香浅的误会──李翰祥风月片对“女”与“色”的礼赞》一文中,作者游静从为“风月”“潘金莲”和“淫”翻案谈到李翰祥风月片中的女性主义和色情的政治性。[3]而在《李翰祥类型电影的审美文化意涵》和《李翰祥的导演艺术》两篇文章中, 作者均对李翰祥风月片的拍摄情况和意涵进行了简单分析,前者更将李翰祥风月片定位为香港人本土文化觉醒意识的一种反照。而在《论李翰祥电影的传统文化渊源与建构》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李翰祥电影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运用。在《香港邵氏电影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体现——以李翰祥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一文中,作者以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对邵氏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从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对李翰祥的风月片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而李翰祥风月片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意涵也引发了笔者的兴趣。笔者从李翰祥的风月片出发,探讨李翰祥风月片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二、李翰祥风月片的故事来源与中国古典文学
香港的风月片主要诞生于香港实行电影分级制度之前,当时由于还没有合适的称呼,所以人们习惯把有裸露镜头和成人情节的电影称之为风月片。但笔者认为“风月”一词中本身就含有一种古典的诗意韵味,在“风月”一词的来源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从欧阳修的“此恨不关风与月”到《红楼梦》中的风月鉴,“风月”一词渐渐从指代美好景色转变成了带有狎昵意味男女之情的代名词。[7]也正因为这样,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含有裸露镜头的影片都可以称为风月片,风月片这个名字本身就暗含了影片应具备的古典意味,李翰祥的风月片就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
李翰祥的许多风月片都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曲艺艺术,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李翰祥于1973 年拍摄的《风流韵事》、1974年拍摄的《金瓶双艳》和1979年拍摄的《鬼叫春》。李翰祥曾先后四次改编明代小说《金瓶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小说《金瓶梅》的喜爱和重视,《金瓶梅》可称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在“淫”的表象下还潜藏了对金钱、权势和欲望的剖析,而在李翰祥的《风流韵事》和《金瓶双艳》中,也将小说中这种深层次的含义表现出来。
电影《风流韵事》是一部由三组小故事串联而成的电影,其中一个故事讲了《金瓶梅》中蕙莲的故事, 而《金瓶双艳》则主要讲了李瓶儿和潘金莲的故事。在电影《风流韵事》中,李翰祥挑选了蕙莲的故事来表现“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而在小说《金瓶梅》中,蕙莲的故事仅仅占了五章,可以说蕙莲的故事只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小插曲,但李翰祥却能准确地选择了这个片段来拍摄,这也体现了李翰祥对小说《金瓶梅》的深刻理解。因为蕙莲这个角色的升起和陨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金瓶梅》全书的主题、结构和结局交融在一起,有的学者还将她的重要性与秦可卿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相比,称蕙莲在《金瓶梅》中是一位给读者服务的领座员,能够把读者领入小说的深奥之处。[8] 从《风流韵事》的创作时间也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在李翰祥的“金瓶梅系列”电影(《风流韵事》《金瓶双艳》《金瓶风月》《少女潘金莲》)中是第一部,而第一部就讲述蕙莲的故事也表现了李翰祥对蕙莲这一人物重要性的认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