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者的沉默、自我欺骗与恐惧(3)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2
他来自哪里?
1948年,古尔纳出生在东非的桑给巴尔,这是一片四处旅人交汇之地,混合着不同的语言状态。早在公元10世纪,非洲大陆、阿拉伯、南亚、葡萄牙、阿曼甚至东南亚地区的商旅就来到这里,大航海时代,桑给巴尔被葡萄牙殖民,又先后被阿曼、阿拉伯半岛的侵略者征服。城头大旗交替,桑给巴尔人习惯了这种流动的活法。和许多人想象的贫穷、粗糙的刻板印象不同,桑给巴尔地区既有那刻板印象的一面,也有它丰富、国际化的一面,而古尔纳青春期经历了故乡的动荡时刻。
1963年,英国结束了在桑给巴尔的殖民统治;1964年,桑给巴尔与坦噶尼喀合并,成立了坦桑尼亚共和国。可共和国的成立并没有让稳定迅速到来,1968年,桑给巴尔发生暴乱,古尔纳作为难民来到英国,从此在他漫长的余生,他习惯了这种和故土分离的生活,在英国他建立了自己的写作和学术事业。但流亡者的客居感如影随形,而当父亲病重时,他返回故乡,感受的又是另一重陌生。大历史的变化,使他成为一个“没有故乡的人”,一个永久的精神意义上的流亡者。
在动荡与撕裂重新喧嚣的年代,诺奖评委会奖将荣誉赠予古尔纳,或许是看重他精准地书写一代人身上的流亡感,那种普遍的“身在祖国却宛若难民”的情绪,如夜晚蔓延在古尔纳的小说里。
在《海边》,古尔纳曾详细谈论过自己的故乡:“在我离开时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人们被关押,几乎没有能够让人活动、工作、发展,甚至仅仅是让人能够自由公开地表达不满的余地。”
3
他写了什么?
这本小说还有个有意思的点,那就是在主人公流亡时,他采用“假装不会说英语”的策略,让自己“更有可能寻找到庇护”。这个微妙的细节不仅表现出宗主国对于前殖民地难民的刻板印象,也体现了流亡者内心深处的特殊文化创伤。古尔纳注意到,欺骗与自我欺骗已经成为移民常见的保护策略,它不只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生活和价值取向。
如果说《海边》和《多蒂》(此书描绘了一位黑人妇女在英国的生活)还比较符合人们想象中的难民文学,那么古尔纳的第四部小说《天堂》(1994年)就是另一种写法。它既有对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的重述和改写,也有大段大段非洲史诗般的丰富描绘。《赞美沉默》讲述的则是一个匿名逃亡者,他逃离了故土桑给巴尔的恐怖统治,在英国开始了新生活,记忆中的梦魇却挥之不去,反而使他开始编造记忆,陷入自欺欺人的游戏,直到再一次重返非洲时,他不得不面对内心深处的深井。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