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者的沉默、自我欺骗与恐惧(4)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古尔纳的写作领域很广泛、写作武器库也非常丰富。在这几部小说里,我最喜欢《赞美沉默》,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自传性色彩,将个人记忆与公共叙事、历史与现实的部分融合得很妥帖,除了小说最后一部分稍显勉强,其余篇章具有让人一口气读完、沉浸其中的魅力。
《赞美沉默》宛如为现代多余人写的墓志铭。十九世纪俄国有一类多余人形象,他们是贵族二代,有理想有抱负,却与社会格格不入,夹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而大航海时代以来的殖民战争造就了新的多余人,那些因为战乱或政治迫害而离开故土的人,在新的地方却无法真正建立自己的应许之地,无论他怎么试图融入当地,一种根源性的流亡感和异乡感仍然缠绕着他的灵魂。就像古尔纳小说里的主人公,他的故乡在桑给巴尔,可时过境迁,那里对他来说已一片陌生,那里的人们也并不真正欢迎他这样“离开祖国的人”。而他在英国又不是真正的本土公民,即便他熟悉了英国人的审美,阅读莎士比亚和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他的肤色、记忆和行为习惯依然出卖了他,他努力想要遗忘的东西,正是他最在乎的东西。
4
阅读他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陈寅恪的《忆故居》写道:“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古尔纳书写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生活境况,一场大型中年人精神危机现场,忍看朋辈成屠夫,自我囹圄成异乡。在婚姻里你陷入泥泞,在故乡你一地鸡毛,童年时殖民、战争、政治斗争让你背井离乡,在历史的洪流中你如同浮木,被冲刷,被拍打,习惯了与动荡分离作为朋友。
当一个人成为国家和生活意义上的双重难民,当他无法麻痹自己的内心,诚挚地面对过往他所经历的生活,他会成为午夜的幽灵、人群中的刺猬,但他的故乡已经永久遗失在童年深处。无怪乎瑞典学院在对古尔纳授奖的评语中写道:“古尔纳在处理‘难民经验’时,重点是其身份认同。他书中的角色常常发现自己处于文化和文化、大陆与大陆、过去的生活与正在出现的生活之间——一个永远无法安定的不安全状态。”
古尔纳的长篇小说具有一种沉郁、内向的气质。不同于许多社会批判意识先行的左翼作家,他的小说里少有一个确定的、坚硬的腔调,取而代之的是犹疑、婉转、缠绕与天空笼罩般的雾色。
阅读古尔纳的小说会让我想起另一位迁徙作家,那就是温弗里德·塞巴尔德,他们的文字都有一种心灵的废墟感,对于旧日的回望,对于梦魇的深入。我疑心古尔纳阅读过塞巴尔德和英国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约瑟夫·康拉德,他的写作质感和《黑暗之心》《移民》《奥斯特里茨》一脉相承,但康拉德与塞巴尔德毕竟一个来自于英国,一个来自于德国,而古尔纳聚焦的是第三世界流亡者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生存体验,他很在乎流亡者灵魂深处的沉默、自我欺骗与恐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