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巨蛙与鬼怪:林棹的新南方书写(7)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潮汐图》也是林棹的一幅博物长卷。在被一本1824年的粤英词典《通商字汇》勾起内心想象后,林棹在自我成长经验、奥古斯特·博尔热“中国系列”画作和《粤海关志》《广东十三行考》《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疍民的研究》等资料的基础上,从2018年开始创作《潮汐图》这部作品。它不仅是方言小说、志怪小说,它也是真正意义上继承了乔伊斯精神的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这样的小说并不多见。
林棹的写作以反讽、戏仿、狂欢见长。她在践行去人类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道路上,确立自己的世界意识和美学坐标,那些被忽略的存在,恰恰是林棹叙述的所在,当一众作家在眼花缭乱的历史中倾心于英雄与神话、中心和史诗,林棹把她的笔触对准殖民地受难的子嗣、迁徙的移民、凡俗的市井和欲望,乃至一只正史中不被记录的青蛙。
有两类作家,一类是讲故事的人,一类是语言的炼金术士,当很多作家还在构思故事,林棹想的是开拓语言,复活死去的语言,创造新的语言。她的故事亦很有趣,一只岭南青蛙的一生,视角和叙述腔调都引人入胜,但她最出彩,将她与同时代其他作家区分开来的,还是她的语法。和《流溪》相比,《潮汐图》的语言实验更彻底、更炫目,对潮州话、广州白话等方言的运用也更明显,比如猪乸、慈菇椗、乱摸乱拧、偷食落、通身一震、缩肩缩颈、脆笑连绵、鲍鱼仔、有窿塞窿等,但林棹不是猎奇才用这些词汇,如果查它们的意思,你会发现这些词的用法都很精准,和小说相得益彰,非但不影响小说的叙事节奏,反而增色不少,这是一部自我繁殖的连绵不断的小说。
倘若我们回顾现代文学的书写,在中国岭南和东南亚地区,其实早已存在这样骇丽、野性的陌生化书写,作家们融合了方言、巫蛊、民间传说和志怪小说,创造出风格强烈的文学作品。同时,这里是继承了现代性文学精神的地方,例如在港台地区,作家们孕育了各种各样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譬如朱西甯、刘以鬯、西西、袁哲生、黎紫书、黄锦树、童伟格、张贵兴、骆以军等作家,在叙事探索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作为这一队列的后起之秀,林棹是一位语言本体主义者,她的文学不为政治、道德和其余宏大意图服务,而是回到语言的本位,再一次证明了所谓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合一,形式即可为内容,极致的形式能让语言从陈词滥调中挣脱,焕发出热气腾腾的生命力。在这一点上,林棹并不标榜自己是先锋作家,但她的文字比许多自居先锋的小说家走得更远。
这世上有一类作家,他们潜心创作,给予人们看待世界、看待语言的另一种方式。他们对文字的琢磨近乎于诗人的标准,对创造力的迷恋胜过对故事的渴望,或许,林棹就是这样一位小说家,她的文字像植物的迷宫,暗藏热带雨林的饕鬄和风声鹤唳,她用强大的感受力驱动叙事,把现实变成一场语言的狂欢。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