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巨蛙与鬼怪:林棹的新南方书写(8)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对母语写作的进一步思索
方言书写,又不被地域标签所限制,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岭南作家常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方言与叙事接受度的关系。
粤语、客家话、黎语等方言是岭南作家可以运用的优势资源,但如何把它融入叙事,又不使其因为叙事过于晦涩而疏远了岭南片区以外的读者,是岭南作家思索的问题。
例如东北作家,他们用方言书写,但因为他们的文法和国语较为相似,所以哪怕叙述中加入一些东北口语,比如“嘎哈呢”、“傻了吧叽”、“喂得罗”,读者也可以接受,并且觉得有趣。但说粤语就不同,粤语和国语在文法上差别很大,如果仅仅使用一些常用的粤语词汇,比如“乜嘢”、“中意”、“靓女”、“车大炮”,普通话读者尚能心领神会,但如果整段都是粤语,是否也是一种对读者的阻隔?
在一次关于南方文学的谈论中,我曾经和来自广东的青年作家索耳、黄守昙讨论过方言写作的问题。其中涉及的一点是:作家纯粹用特定方言来写作,是否就真的接近了真实?比如,人们能从粤语写作中闻到广东的气息,但真实的广东语言其实非常驳杂,既有广州白话,也有许多人在用普通话、客家话、雷州话乃至其他语言进行交流。例如我的故乡湛江,当地人也不是纯粹地用粤语说话,而是粤语、客家话、雷州话很多语言交汇。比如我们说你字,就是你好的你,用粤语说叫“nei”,发音类似于雷猴。用雷州话说叫汝,很像古话里面的汝,三点水一个女。
有趣的一点是,广东各地方言里的一些口语,其实是从古语中延续过来的,有很浓重的古汉语倾向。由此延伸的思考是:比起把纯粹的书面语粤语化,有没有可能在照顾到普通话读者感受的基础上,去引入那些比较特别的白话口语,来进行一种古文化的尝试?今天成功的方言写作都有这两个特点,作家们把原来的方言进行改造,使其在书面上更加口语,同时又更加雅致,形成一种朗朗上口又很优雅的感觉。对于南方作家来说,如何去使用母语写作,同时又能得到更多读者的接受。这背后涉及作家究竟是纯粹写实地去还原南方的生态,还是运用改造过的语言,更贴合读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棹:《流溪》,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20-4
2、林棹:《潮汐图》,2021-5《收获》
3、刘欣玥:《乌有之蛙与南中国往事——读林棹长篇<潮汐图>》,《收获》微信专稿,2021-9-23
4、林棹:《我像“骗子”一样写作|随机波动x宝珀理想国文学奖》,2020-10-19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