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心曲:西风烈残阳如血(2)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马蹄声碎”,云贵高原地区不比北方,地形高低错落,不会是一马平川,因而马蹄声很细碎,战马在群山乱石间行进,急速而杂乱,蹄声错杂可闻。“喇叭声咽”,军号声被凛冽的西风和山野所切割,时断时续,悲壮低沉。一“碎”一“咽”,远近相衬,将肃杀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可见军情之紧迫,组织之严密,纪律之严明。“雁叫”“马蹄声”“喇叭声”都是听觉感受,以动衬静,以声写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短短几句便把战斗打响前紧张而凝重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塑造了奋不顾身抢关夺隘的红军形象。
下阕抒发战斗取得胜利的欣慰及悲凉慷慨的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抒发战斗结束之后的感慨。“雄关”与“漫道”不是并列关系,“漫”非漫长之“漫”,“道”亦非道路之“道”,“漫道”乃“莫说”之意,其意是不要说娄山关固若金汤。娄山关虽然险峻,但阻挡不了英勇红军的前进步伐。“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气壮山河的诗句,充分表现红军无坚不摧的钢铁意志、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诗人站在娄山关放眼远望,只见连绵起伏的苍山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将要落山的太阳犹如鲜血一样殷红,色彩浓丽,气象壮阔,这是一幅沉静、悲壮的视觉画面。最后两句从色彩着笔,写出在娄山关所见的壮丽景色,给战斗胜利配上一个绚丽灿烂、气象壮阔的背景,透出意味深长的丰富意蕴。
《忆秦娥娄山关》正解
“诗无达诂”是文学解读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一般情况下,毛泽东是主张诗人不解诗的。毛泽东关于他自己诗词的注释和评论,只要不涉及原则和史实问题,他往往都采取豁达的态度。然而,对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注解,毛泽东也并非全然不在意。1958年12月21日,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的批注中,他郑重写道:“我的几首歪诗,发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忆秦娥娄山关》没有直接描写娄山关战斗的具体过程和细节,而是通过描绘战场的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怀,写得非常含蓄。所以即便是像郭沫若这样的诗词大家解读作品内容时,也出现了不准确的问题。
《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发表毛泽东“在马背上哼成的”《词六首》,即《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人民文学》编辑部请郭沫若撰文对其进行赏析,郭沫若于5月1日写了一篇《喜读毛主席〈词六首〉》(以下简称《喜读》)。郭沫若为阐明他读毛泽东诗词的心得,特意在文中加了一段有关《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