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心曲:西风烈残阳如血(3)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我起初也觉得是一天的事。曾经把新旧《遵义府志》拿来翻阅过,查出了由遵义城到娄山关是七十里,恰好是一天的路程。清晨由遵义城动身,晚上到达娄山关,那是合情合理的。然而进一步考虑,却发现了问题。红军长征第一次由遵义经过娄山关,是在1935年1月。第二次又经过娄山关回遵义,是在当年2月。就时令来说是在冬末春初。为什么词的上阕写的却是秋天?“西风”,“雁叫”,“霜晨”,都是秋天的景物。这怎么解释?要说主席写词不顾时令,那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我才进一步知道:《娄山关》所写的不是一天的事。上阕所写的是红军长征的初期,那是1934年的秋天;下阕所写的是遵义会议之后,继续长征,第一次跨过娄山关。想到了这一层,全词好像才豁然贯通了。
“西风烈”,不仅是自然界的西风,也隐喻着受着帝国主义支持的敌军力量的相对强大。在这时,拂晓的长空中,有下弦的残月,天上有南飞的归雁,地上有长征的红军。马蹄声零碎,喇叭声呜咽,气氛是悲壮的。但到了遵义会议以后,在党和红军中树立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中国的革命便来了一个转折点。《娄山关》这一首词就是遵义会议前后的革命气势的生动反映。在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又以百倍勇气重新迈上征途,不管眼面前有多少道铁门关也要雄赳赳气昂昂地超越过去。前途的障碍是很多的――“苍山如海”。流血的斗争是要继续的――“残阳如血”。但尽管这样,必然有胜利的明天!
我对于《娄山关》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我虽然没有当面问过主席,不知道我的解释究竟是否正确,但在广州的诗歌座谈会上,我很高兴同志们是同意了我的见解的。或许有人会问:一首词中所说的一朝一夕为什么所表示的不是一天?这在我们中国的诗歌中倒并不是稀罕的例子。例如屈原的《离骚》里面便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飧秋菊之落英”,或“朝搴阶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所谓朝夕都不限于一天。
1962年5月9日,郭沫若收到《人民文学》编辑部送阅的小样,立即写信请毛泽东“加以删正”。毛泽东认为《喜读》的解释不符合本意,从自己创作意图出发,把这段话大部分删掉了,又以郭沫若的口吻,在清样的四边空白改写了一段文字(以下简称《改文》)。或许是因为时间关系,1962年5月12日《人民文学》刊出的仍是郭沫若的原稿,毛泽东的《改文》直到1991年12月26日才在《人民日报》刊出。毛泽东的《改文》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委婉含蓄,既表达了对郭沫若的尊重,也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坦率与真诚。《改文》如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