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心曲:西风烈残阳如血(6)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重新执掌兵权。众所周知,遵义会议对于长征、对于红军、对于中国革命,也包括对于毛泽东个人的人生境遇,都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按理说,毛泽东此时的心情应该是轻松、喜悦、惬意的。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诗词估计会抒发“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欣喜。然而,《忆秦娥娄山关》丝毫没有表现个人得志的感慨。遵义会议之后,红军继续长征,随后发生了遭受较大损失的土城之战,刚刚复出的毛泽东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红军被迫折返,二渡赤水,这才有攻打娄山关、重占遵义的胜利。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打胜仗的意义不同凡响。《忆秦娥娄山关》是打了胜仗之后写的,如果毛泽东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事指挥者,他完全可以挥洒“今日痛饮庆功酒”的畅快,然而,《忆秦娥娄山关》不见半点得胜凯旋的欢喜。
《忆秦娥娄山关》的意境显得极其苍凉、凝重。这种诗味只在先前的《菩萨蛮黄鹤楼》《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中出现过。《菩萨蛮黄鹤楼》写于1927年春,《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批注中,毛泽东写道:“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毛泽东对《清平乐会昌》的批注是:“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和那三首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中国革命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红军被国民党围追堵截,处境十分艰难。娄山关一场战斗的胜利只能缓解一时,并不足以彻底扭转红军长征的命运。这就不难理解,攻克娄山关的胜利远不能扫除肩负重大使命的毛泽东内心深处的忧患与沉郁。
这是《忆秦娥娄山关》写得苍凉沉郁的根本原因。当然,性格刚毅的毛泽东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从不缺乏攻坚克难的乐观与豁达,“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充分彰显出毛泽东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毛泽东是志存高远的红军统帅,面对娄山关胜利,毛泽东显得十分稳健、冷静,深沉地吟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一千古绝唱。毛泽东的《改文》将其视为得意之笔:“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这种口吻在毛泽东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中很少见,他一向很谦虚低调。1957年1月12日,他在致臧克家等人的信中说,自己的作品“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1959年9月7日,他在致胡乔木的信中说,《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两首诗“主题虽好,诗意无多”;1965年7月26日,他在给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的信中称“我的那些蹩脚诗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