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辉:大叔、浪子、作家和10秒的感伤(3)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他说过,自己嘴巴上的刻薄、自大、不检点主要是受李敖影响。十七岁时,他在书店看到一本《文化顽童李敖》,立马就被这个好玩的家伙吸引住了,然后到处找李敖的东西来读。两年以后参加A-Level考试(相当于香港的高考),因为英文将将及格,他被港大拒之门外,便怀揣追随李敖的念头去了台湾,据说还带了一幅鲁迅像。二十一岁生日的前两个月,他出版了《消灭李敖,或者被李敖消灭》,李敖看完对他说:“二十多年前,我写了一本关于胡适的书,胡适对我说:李敖,你比胡适更了解胡适。而现在,我要说,你比李敖更了解李敖。”
如此肯定,无疑证明了马家辉的天赋是该吃读书识人、作文论事这碗饭的。然而小时候的他,深深着迷的却是隐藏在街角窄巷的地下世界。
马家辉成长于香港岛北岸中央的湾仔。这是一片复杂多元的区域,小说家潘国灵曾总结过它的多副面孔:“太原街、篮屋的唐楼是庶民的湾仔;湾仔北的会展中心、新鸿基中心是商业的湾仔;洛克道一带的酒吧代表了声色的湾仔;多个独立文化艺术团驻扎的富德楼和戏剧演出团体是人文的湾仔;税务大厦、金紫荆广场是官方的湾仔……”六七十年代的湾仔更是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之地。这里遍布酒吧、凤楼,烂醉的鬼佬大兵、买卖白粉的毒虫、堂口的烂仔、媚淫的妓女皆游荡于此,张爱玲写它“充满了下等的娱乐场所”、黄碧云的“列佬”在此偷了美国大兵的钱,到了也斯笔下则弥漫着灵异的鬼魅;许多“南来文人”也住在这里,于是报馆、书店扎堆,印刷店铺聚集的那条喜帖街后来被一首流行歌曲唱得人尽皆知。
儿时的马家辉见惯了湾仔的野生与混乱,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过:“我曾蹲坐在卢押道口的大排档前吃早餐,忽见一人拔足狂奔,后面有人持刀追斩,男子终于身中多刀,那股喷射出来的血腥掩盖了我手里的那杯咖啡香。我的邻居好朋友,家里经营外围马,我曾经陪他替其父亲带送赌缆,走在旧楼梯间,看见两个瘾君子在闪动的烛火下蹲坐打针……”因为父亲是孤儿,成家之后便把母亲一家接到了一起生活,外婆母亲都是赌鬼,三个舅舅也永远在麻烦与麻烦之间不断挣扎。还是在那篇文章里,他写道:“我曾经目睹舅舅毒瘾发作、索钱不遂,冲进厨房捡起一把菜刀、斫杀其父。我曾经踏进一间麻雀馆,找我在里面充当‘雀手’的外婆,烟雾弥漫,牌声震天。十来岁时,我于课余到另一位没有毒瘾却有赌瘾的舅舅的洋服店内帮忙,那在卢押道和洛克道交界,旁边都是酒吧,每晚看着洋水手和土吧女揽腰走过。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