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真谈洋泾浜、上海白话文化与华语电影的起源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张真谈洋泾浜、上海白话文化与华语电影的起源


张真(澎湃新闻 蒋立冬 绘)
张真,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系副教授,博士期间师从芝加哥大学电影理论家米莲姆·汉森(Miriam Hansen)、汤姆·冈宁(Tom Gunning)。著有《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和社会》《DV制造中国:独立电影之后的数码主体与社会变迁》。
近日,《银幕艳史》的增订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上海书评》专访了张真,请她谈谈对于上海早期电影、白话现代主义、洋泾浜市民文化、左翼电影、影戏、女侠片、独立电影、通俗剧等问题的理解。

张真谈洋泾浜、上海白话文化与华语电影的起源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张真著,沙丹、赵晓兰
、高丹
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616页,78.00元
您把上海早期电影作为“白话文化”和“白话社会空间”的构成部分。这里的“白话文化”与我们通常所知的与五四运动关系密切的“白话文运动”是什么关系?有学者认为在您的论述上下文里vernacular应该译为“俗白”“俗语”,您为什么译作“白话”?
张真:
这要从我早年的求学经历说起。我八十年代在大学读新闻系,当时也写现代诗,某种意义上,不自觉地汇入了白话诗运动在八十年代的新一波。那时候我们会思考自己的写作和二十世纪初的白话诗的关联,有种想要重新出发,接续五四白话传统的意识。新闻系开设的专业课有“中国新闻史”“上海报史”,尤其“上海报史”,让我开始了解民国时期的大报小报,获得了关于中国现代历史的启蒙。尽管当时读到的报纸很有限,但它们成了我对白话运动之外的那个更广阔的白话公共文化产生兴趣的出发点。我疑惑,为什么这些白话实践和我阅读的五四白话文学不一样?其实,五四知识分子设计、提倡的白话文,大量借用了日语外来语和西语语法,已然属于世界性大都市精英话语的一部分,需要达到一定的教育水平和白话驾驭能力才能够阅读、欣赏,或以之为写作的范本。而我们后来从课本上学到的成为正统经典的、带有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新文学,更是一个经过筛选、锤炼的传统,它仅仅是白话文化中的一支,尽管是很重要的一支,却遮蔽了其他经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