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巴兰钦和他的芭蕾帝国:他在20世纪单枪匹马地捍卫古典芭蕾的传统(7)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莫奈绘威尼斯风景
热爱芭蕾的美国富二代科尔斯坦是在这时出现的。科尔斯坦在1929年的威尼斯之旅中,在教堂里遇到一场出殡,几天后他从报纸上得知,自己意外闯入的是佳吉列夫的葬礼。他视此为命运的征兆,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要在欧洲寻找一位杰出的编舞,然后回到美国开垦古典芭蕾的荒野。四年后,当他觉得时机成熟,在尼金斯基遗孀的引荐下,他见到了巴兰钦。后来他在日记里写:“巴兰钦看似锐利、专注,但我感到他的内心已经丧失了希望。”
1933年夏天,巴兰钦身无分文。面对滔滔不绝的美国富家子,他说,他确实想去美国,因为欧洲已经是个博物馆,而美国有好莱坞,有歌舞片,有阿斯泰尔这样了不起的舞者和金吉·罗杰斯这样杰出的姑娘。

记忆|巴兰钦和他的芭蕾帝国:他在20世纪单枪匹马地捍卫古典芭蕾的传统


巴兰钦版《天鹅湖》
这些话一半玩笑,一半认真。巴兰钦对阿斯泰尔的欣赏,促成他日后在芭蕾舞团受挫时,去好莱坞打拼。他抵达纽约后,很少思乡,既不想念欧洲,也不惦记俄国。他喜欢美国的风貌,喜欢纽约的节奏,也喜欢美国式的直率。他飞快抛弃欧洲的“正装”,总是穿得像个牛仔一样,晃晃悠悠地去排练厅……这些都是后话。
1933年10月,巴兰钦踏足纽约时,面对着一个对古典芭蕾很难说“友好”的环境。大萧条后,知识界要求艺术介入社会现实,至少要“表现人”。古典芭蕾不符合这些条件,而且昂贵、贵族化、纯娱乐、没有实际作用。以及,美国的芭蕾基础极度贫弱,大众文化和艺术教育中都没有古典芭蕾的传统,看过古典芭蕾的观众很少。这是坏事,也是好事,因为没有“传统”,也就不存在参照标准。在1930年代的美国,普罗们觉得古典芭蕾和现代舞没有区别,都是凭空蹦出来的事物。在一个连《天鹅湖》都没有群众基础的地方,芭蕾既不存在“继承”的压力,也不用恐惧会失去什么。

记忆|巴兰钦和他的芭蕾帝国:他在20世纪单枪匹马地捍卫古典芭蕾的传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