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九七”前后的香港危机意识,在极盛状态的香港电影中凸显出来(7)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个人”与性别修辞
如果我们将这一影片序列放入香港本土的大众文化脉络之中,它与香港武侠小说性别书写传统的连接与断裂同样耐人寻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香港武侠小说之代表的金庸小说,与此前武侠小说书写的最大不同、或曰现代性特征之所在,在于他将西方现代小说的一个基本母题:男性的成长,同时是寻父/弑父故事,作为小说最重要而基本的情节支撑。而金庸小说的一个共同而基本的特征,是主人公的无父之子的身份。他的寻父之旅,同时是认贼作父,并最终指父为贼的成长历程;而金庸小说中的情爱故事,无疑带有相当鲜明的恋母色彩。

戴锦华:“九七”前后的香港危机意识,在极盛状态的香港电影中凸显出来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杨康
如果我们引入一个在全球反殖、解殖过程中渐次显露的性别修辞参照:在殖民地、后殖民文化中,父亲、父权作为宗主国象征,和母亲作为本土、故国或未来之国(独立建国之后的现代民族国家)象征的性别修辞策略,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在金庸 50—70年代的小说书写中辨识出对香港殖民/反殖经验的政治潜意识流露(尽管联系着其中的国族叙述,其表述远为复杂)。
而金庸小说作为大众文化工业生产一个持续不断的素材来源,八九十年代之交古装史之“金庸影片”或“类金庸影片”的一个重要的性别修辞变化,便是那一认贼作父或指父为贼的情节线索的褪色。无父之子成为主人公一个先在或先验的个人身份标志。
如果说,成长主题的剔除,先在地确认了主人公的主体或曰个人身份,同时搁置了叙述或潜意识中负载的反殖/解殖内涵;那么,其中关于女性/“母亲”的性别修辞便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事实上,并非是在此间的香港主流电影或曰动作片多序列之中,而是在同一时期的香港艺术电影之中,寻母和弑母的主题成为一个凸显的表述。其中最具症候意味的是《阿飞正传》(王家卫)和《天国逆子》(严浩)。前者以绝望寻母,却最终在曾抛弃他的生母门前掉头而去为终结,后者则是儿子终于指证了母亲的杀夫重罪,而使自己成了一个决绝却绝望的弑母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