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瑞芳㈢|说不尽的“李双双”(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喜剧的特征不是动作,而是性格和心理。和所有的春晚小品刻画的一样,《李双双》中,孙喜旺的喜气全在展现男人的矛盾和纠结上。生性胆小怕事,有时却爱充人物头;在家中爱摆大男人气派,在外面又要恪守好人。在南方文化中,“打老婆”是悲剧,备受遗责,而“怕老婆”不是罪过,而是喜剧,广受欢迎。人们十分乐见在银幕上封建男权思想节节败退,步步崩溃。
喜剧的魅力不仅来自人物,还来自文本结构。《李双双》的叙事结构中,采取了简约的一男一女人物性格冲突模式,即类似东北“二人转”的结构,无论什么内容,总是“旦起高,丑走矮”,后者围着前者转,说唱做演。这种互文关系,中国观众不陌生,在赵丹、周璇的《马路天使》、梁赞诺夫的《办公室的故事》中,我们曾为这些打情骂俏的欢喜冤家们迷醉。记得大学时,陈思和老师专门给我们分析过《李双双》,指出经典的革命文学中,存在的民间“隐性写作结构”,是许多作品常葆魅力的奥秘。
《李双双》剧照
喜剧的地气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李双双》是真正诞生于田头的电影,它的原著就是编剧李准在河南农村体验生活两年写成的作品,在影像化的过程中,北方民间艺术提供了最基本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充满写意风格的皮影戏的片头,北方农村的布褂穿戴、面食劳什和庄稼地,以地方戏曲为基调的音乐,精通民间乐器,常哼河南梆子的主角。这种对民间元素的大量借用,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宣教,使影片充满了现实生活的趣味。
“李双双”传续了上海电影的喜剧基因,并把所谓“歌颂性喜剧”推向巅峰。1962年,除《李双双》外,还有《大李、小李和老李》、《球迷》等5、6部喜剧片,加上1959年的《今天我休息》和长影的《五朵金花》南北辉映,迎来了喜剧的“大跃进”。从“马天民”到“李双双”,喜剧中的主角不是被批评,被讽刺的对象,而是歌颂、表扬的对象,创造了社会主义喜剧电影的新样式。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月亮湾的笑声》、《喜盈门》和《咱们的牛百岁》等一系列农村题材喜剧电影在上海复苏,表明来自民间传统的文化基因,已慢慢融入上海都市电影文化的肌理中。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