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瑞芳㈢|说不尽的“李双双”(6)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从明星到演员,更本质的问题是立场。明星制是好莱坞的产物,要打破这种成规,才能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电影。以导演为中心,为明星写剧本的旧上海电影公司制片模式被摈弃,而要求一个好演员应当能够适应典型故事、人物,而不是剧本为演员为服务。在这样的语境下,张瑞芳塑造的“李双双”,具有时代的标杆意义。用海外学者陆小宁提出的“铸造”理论解释,张瑞芳塑造的红色明星,熔铸了时代对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演员内心自觉改造的追求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提供的理论诉求。
强调演员和角色的“人神融合”,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的精髓。1960年代《演员的自我修养》被付诸实践,要求演员下生活,和角色一起进行沉浸性体验,是现实主义电影表演的黄金法则。在《李双双》拍摄中,张瑞芳和仲星火在外景地河南林县生活一个多月,和当地农民交朋友,吃住在一起,下地干农活,河边洗衣服,学扛锄头、做面条,打谷子和看社戏,从心理-身体技巧上,反复揣摩角色。张瑞芳选择了大嗓门和富有感染力的笑声,作为角色爽直热情的外形表现。
“李双双”之独一无二,也有偶然。这是张瑞芳漫长表演生涯中尤为珍稀的一次本色表演。“李双双”的性格原型就是张瑞芳,两者遭遇,千载难逢。张骏祥导演曾说:“瑞芳非常直率,有什么话,心里藏不住,总会说出来。她单纯,看上去就是个会上别人当的人”。张瑞芳后来回忆说:“当时演戏没有什么技巧,只有激情,每一场戏演下来我都会发抖。”她总感觉“角色在身上”。这是演员的天赋,恐怕和修养无关。
笔者认为,自古以来,银幕演技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演什么像什么”,一种是信奉“是什么演什么”。前者靠技巧,后者系本色。老一辈演员大都全身心地投入她们的角色,她们视角色如生命,随着岁月蹉跎,技巧都会淡忘,但本色不会改变。记得2000年后的某个颁奖典礼中,张瑞芳被授予终身成就奖,面对在场的青年演员,她却发言说:我不是一个好演员,我一辈子演的戏,还没有你们一年接的多。
2005年6月15日,第八届上海电影节,中国电影学会颁发中国电影贡献奖,老艺术家张瑞芳获奖。澎湃资料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