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究|《潮汕戏剧大观》(四)(7)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如果说50年代以前的艺人对传统剧目的增删改造是自发、自觉的,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待传统剧目的整理、则是在政府制订的方针政策指引之下,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潮剧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对旧剧目加以清理,剔除其糟粕,保存其精华,摒弃那些诲淫诲盗、迷信恐怖、低级下流的剧目,使优秀的传统剧目重放光彩。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传统剧目整理的工作,已故的广东潮剧院院长、潮剧理论家林澜在《整理传统锦出戏的体会》一文中加以总结,文章说:“几年来,我们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先后整理了约100多个传统锦出戏,其中达到一定水平的约20多个。《扫窗会》 《辩十本》 《闹钗》 《芦林会》 《刺梁骥》 《闹开封》 《活捉孙富》 《赵宠写状》等8个,在北京、上海各地演出及本省会演中,都被评为比较优秀的剧目。
”“我们整修的锦出戏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把毒草变为香花,如《芦林会》,原剧大力宣传封建孝道,经过整理,变成一出控诉和揭露封建孝道的好戏;第二种是把菁芜兼存的剧目去芜存菁,如《闹钗》 《刺梁骥》 《赵宠写状》的整理,都属于这一类;第三种是对原来已有相当基础的剧目,再充实和润色,如《扫窗会》 《辩本》 《闹开封》等,原来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情节都比较完整,我们只做了文字的加工和小地方的修改”(见林澜《论潮剧艺术》,下引文均此)。勿庸讳言,对传统剧目的整理也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在“阶级斗争天天讲”的年代,对传统剧目的整理也片面地强调阶级分析,给人物贴阶级标签。但潮剧在整理传统剧目时,大体上仍能比较客观地处理好一些关系,正如林澜在同一文中所讲到的:“我们在修整传统剧目过程中,紧紧掌握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依据阶级观点、阶级分析来改戏,这是发挥戏的人民性,加强戏的思想性的最主要依据。
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对头,大多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来看整个戏的思想倾向,根据作者的思想意识与戏里人物行动结合进行研究。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好的算是《芦林会》《闹钗》等几个戏。在《芦林会》中,对庞三娘的敬老、爱夫、爱子作为劳动人民的美德突出发扬起来,把这些美德与封建的愚孝划清了界限。在《闹钗》中,我们通过阶级分析扫除了原剧芭蕉精袭胡家捣乱的迷障,显示出并批判了胡琏为代表的男性中心的封建思想。”当然,极左思想对传统剧目整理工作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林澜在文章中也举了一个例子,文章说:“我们曾整理过《伯喈认像》,因为戏中有一个牛氏(伯喈的后妻),对赵五娘姐姐前姐姐后的叫,加上蔡伯喈—手牵着牛氏,一手牵着五娘,要一同上殿去哭诉,有人便认为是宣扬多妻制,于是把牛氏改成一个婢,弄得三人的关系奇奇怪怪的收场。
”这一时期对传统剧目的整理虽然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有时代的局限,但50—60年代发掘整理了一大批传统剧目,成绩巨大,功不可没。
审核|陈少冰
校对|罗洁楠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