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基建狂魔”:周人凭啥热衷修“周道”?原因和马车有关(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观之后世,《诗》中“四牡騑騑”与“周道”旅途,始终是一组相伴而生的景致。在古人心目中,路与车,是如形与神般的不可分离。
通过拆解马车的构造,即可发现“周道”的“如砥”“如矢”并非文学笔法,也不是周人的好大喜功,而是配合马车运输的必要设计。
一台马车可以区分为转动构造、乘载构造、曳引装置与系马装置四个主要部分。
转动构造上端直接联系乘载构造。
马车的转动构造由车轮、车轴与其他配件所组成:车轮的圆周称“牙”,“牙”由“辐”所支撑,立足于圆心位置的“毂”;横贯两毂的长木称“轴”,其贯毂的内外两侧各以青铜车器加固,防止轮、轴脱逸。
马车的乘载构造则有车舆与车盖,车盖无关乎我们的讨论,车舆则坐落于车轴与车辕的交叉点上,与转动构造息息相关。
转动构造与乘载构造都是以金属与木材等硬质材料制造,其中,毂、辐、轮牙以及车舆采用檀木,《诗》云“坎坎伐檀兮”,以及“檀车煌煌”,盖取其质坚耐用;而用来固定木质结构的车器“棺”、“軎(wèi)”等是青铜铸器。
这些硬质的材料,质坚易折,且缺少缓冲吸震的效果。古代马车并没有安装弹性避震装置,路面的颠簸经由轮、毂、轴直接传送至车舆内部,不只影响旅途舒适,更容易发生弹跳、翻覆或车轴断裂的意外。
硬质材料带给车体与旅客的危险性,是中外共通的现象。
西方有将车舆与车体分离,悬吊于皮革,以避免震荡的设计。
这是治标不治本,虽能增加舒适度,但并无保护车体、提升安全的功用,直到19世纪中叶发明橡胶充气轮胎才解决这一个问题,也大幅提升行车的安全性。
但在古代,马车要走得安全,旅途要舒适,就非得从道路着手不可。“周道”之所以必须“如砥”,正是因为马车难以行走于颠簸的路面,而不得不强化路表的平坦性。

3、周道与马车的关系


周代曳车的马匹有四,在内的服马悬于车衡上的两轭;在外的骖马则以“靷”系于车轴,再套上“游环”防止其向外脱逸或向内侵入服马的轨道,御者测透过衔、镳、辔、鞭策等控制马匹的行进方向。

中国最早“基建狂魔”:周人凭啥热衷修“周道”?原因和马车有关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